不論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要想讓自己有更強大的競爭力,贏得別人的尊重、認可和支持,就一定要建立品牌,這也是贏得競爭的唯一出路。
企業和個人,之所以要建立品牌,是因為有了品牌以后,更有利于業務的拓展。明白了這一點,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分析:如果建立個人品牌有利于拓展業務,我們就要責無旁待的去建立個人品牌;如果是建立企業品牌有利于拓展業務,我們一定要不遺余力的去建設企業品牌;如果是產品品牌更有利于拓展業務,我們就應該全力以赴的去推廣產品品牌。
品牌化運作的困惑
我經常建議我的一些客戶做品牌化運作,有些客戶總是猶豫不決,在做與不做之間徘徊,直到競爭對手搶先一步開始了品牌化運作,對他來說已經錯過了做品牌的最佳時機,這時他才被逼無耐的研究如何運作品牌。在運作品牌這一決策問題上,很多企業都是趕著不走,牽著才走。為什么這樣呢?后來我發現,因為這些企業的領導人,從眼界、能力、膽略、格局上來看,他們只配做一名合格的追隨者,根本當不了出色的領導者。
每個人都想讓別人尊重和認可自己,每個企業都想在目標顧客的心目中有一個可信籟的良好形象,可他們卻不知在我們身邊,不乏個人品牌和企業品牌的成功案例,關于如何建立個人品牌和企業品牌的書籍,圖書市場上也并不鮮見,只是除了研究品牌的專業人士以外,大部分人對此都不感興趣。非專業人士對品牌的系統化運作理念和方法都知之甚少。這是影響企業和個人品牌化運作進程緩慢的主要因素。
有些人明知道品牌運作對個人和企業的好處,可他們卻不愿意作品牌。原因有兩點:一是做品牌需要言行一致,說到做到。不是真誠正直的人無法建立個人品牌,不是真誠正直的企業也無法建立企業品牌;二是因為做品牌需要誠實正直,做人和運作企業的成本會相對較高。人每做一件事都會衡量成本與收益。有些人知道自己說謊、范規是不對的,可還去做那些事情,因為他的行為可以讓他付出的成本更少,或是收益更大。這就是說,品牌化運作要比非品牌化運作多支付一些成本。但從長期來看,品牌化運作收益也會更大。所以說品牌是企業和個人最理想的投資模式。
你的品牌就是你的價值和價值觀。如果你聽到“趙景風”這個名字,你能想到他是一個指導企業實現低成本快速開創市場的營銷顧問,那就說明我建立的個人品牌是成功的,因為你不但知道,而且能夠理解我所提供的服務的價值,和我對待自己工作的價值觀。
品牌化運作的決擇
一般情況下,專業性服務類企業,需要塑造個人品牌,會更有利于業務的推廣。因為決定服務質量好壞的,是提供服務者的專業水準,而不是公司的實力。也就是說,客戶更相信的是一個有專業水準的人,而不是一個有實力的公司。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么國際最著名的策劃、咨詢類公司的企業商號,都是用創辦者個人的名字來命名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不相信,大家可以自己去證實,你去看國內最著名、最有實力的裝飾設計公司,一定是依靠創辦者的個人品牌把企業品牌發展起來的,然后再憑借企業品牌的巨大能量和張力,來發展全國連鎖經營的。
高科技、商貿類的企業,通常是適合做企業品牌的。比如,海爾、聯想、沃爾瑪等。
海爾的一些產品,打很少的廣告或不打廣告也會賣得很好,人們自然會認為,像海爾這樣的企業,推出的產品怎么能不好呢。這就是企業品牌的優勢。
生產一般性產品、日常消費類產品的企業,一般適合做產品品牌。像“海飛絲”洗發水,人們只會關心產品的價值--去頭屑,產品的價值觀--社交場合要給人留下的好印象。至于這個產品是哪個企業生產的,人們一般不會關注,因為購買此類商品的風險度并不高,人們也不愿意考慮太多。
品牌的互動共生
品牌化運作成敗的前提,是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主推個人品牌、企業品牌,還是產品品牌。當然,三種品牌的同時推廣、互動共生,才是最為理想的。
三種品牌可以同時推廣、互動共生,但一定要分清主次,千萬不能平均用力。例如海爾這樣的企業,它是適合做企業品牌推廣的,海爾的品牌建設就要重點推廣企業的“真誠到永遠”;其次海爾的產品在為消費者服務,也是“真誠到永遠”;海爾的領袖張瑞敏,在出席論壇、演講時,也是“真誠到永遠的”.
張瑞敏通過出席論壇、演講、電視訪談等活動,在提升個人品牌的同時,也為海爾的企業品牌建設貢獻了力量;海爾企業品牌的成功推廣,同時也會讓海爾的領袖張瑞敏的個人品牌升值,這就是個人品牌與企業品牌的互動共生。
企業的價值和價值觀,本身就是在企業領導者的身上挖掘、提煉和物化而成的,我們再把它賦予企業的產品,要做到這一點,實現企業品牌、個人品牌與產品品牌的互動共生并不難,關鍵是看企業的領導者在建設品牌這個問題上,有多大的決心和斗志。
說到個人品牌,很多人會認為是領導者的個人品牌,其實員工的個人品牌建設也不能忽視。我服務過一個客戶,是一家商業企業,這家企業就推出了品牌員工評選活動,因為有些營業員服務好,顧客就都愿意到她這兒買東西,雖然她只是賣服裝,可顧客想買家電時也要到她這來咨詢一下,因為顧客相信這位營業員是值得信籟的,也相信她對商品知識和銷售政策的撐握是全面的。看,這就是品牌員工的魅力。
很多企業不敢推動員工的個人品牌建設,害怕品牌員工即有能力又把顧客賺在自己的手上之后,說不上哪天會跳槽到競爭對手的企業或者是自己另立山頭,與企業對著干。其實這樣的擔心和憂慮,只能困擾和折磨無能的企業領導者。試問:作為一名領導人,如果你有培養人才,幫助員工建立個人品牌的能力,那你還擔心公司會缺少人才嗎?如果你為了留住人才而限制員工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圈養一批連跳槽都沒有人要的蠢才,這于企業的發展又有何益呢?
做品牌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面對艱難、痛苦而又無耐的決擇,但我們必須要邁過這道坎兒,因為我們期待著個人以及企業的前途和命運由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