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的一項調查顯示,標普500強企業CFO的2010年平均薪酬增長了19%,達到290萬美元。根據這項調查顯示標普500強企業的CFO薪酬差異很大,從最低的60萬美元到最高的6000萬美元不等,其中五名CFO在2010年領取了超過2000萬美元的薪酬。
薪酬的水漲船高也反映出部分CFO的影響力正逐漸增強,他們往往身兼多項重要職務。
當然他們中間很多還擔當著本職工作以外的其他職務。薪酬顧問指出,過去10年間,CFO的薪酬水平隨著職責的增加而逐漸上升,許多受調查的CFO還擔任副總裁、首席會計師等職務。當然CFO薪酬的增長與企業的盈利增長和股市表現是正向同步的,據悉這些企業的股東年回報率平均達21%。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公司CFO的薪酬也在水漲船高。經過對中證100、創業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和2010年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且融資額排名前10位公司的研究發現,這些CFO的薪酬同樣越發“薪”欣向榮。
應該說,CFO職業化的進程加快了其身價在金錢上的體現。
在構建透明可信的資本環境與健康規范的公司治理以及企業IPO(首次公開募股)、海外并購、投融資需求增長的雙重推動之下,CFO成為備受市場青睞的人才,與之而來的不僅是作為價值和資源管理、資金和資本運營 、評價與控制結合的CFO逐漸受到重視并加入到戰略團隊,而且薪水也是水漲船高。
CFO的三大瓶頸
不過在CFO“請上座”的同時,背后的局限問題不容忽視,表現如下:非黑即白:保守、謹慎是CFO的“職業病”。一旦CEO或其他高層提出某種非正規的財務要求時,被視為技術官僚的CFO就會立刻進入非黑即白的“義利之爭”的兩難處境。其實有時并不是說CEO思考企業利益問題的立場一定是黑的,而CFO的立場一定是白的。而是面對同一組財務數字,合理的邏輯是CEO首先會想到企業自身利益,而CFO應首先想到其是否合規。
這種“職業病”已經成為CFO自身發展的最大瓶頸。
回避沖突:對CEO說“不”,這是CFO的重要職責。不同于其他高層,CFO必須本著對股東和投資者負責,對企業的未來持續經營負責的態度,站出來說“不”。蒙牛前CFO姚同山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有魄力做事情,有專業化的能力做好事情,這是CFO必須具備的。”其實對于CFO本身來說,“有為才有位,”如果不能盡到自己的職責,那么也就沒有應有的位置。
疏于換位思考:與業務部門的沖突是CFO的最大挑戰。首先財務與業務之間的矛盾是毋庸諱言的,另一方面需要確定的是對立肯定是無助于解決問題的,畢竟雙方的目標是一致的。所以CFO要與業務部門建立一種信任機制,成為業務部門的決策助手,主動去幫助業務部門實現業務流程的標準化、提高風險控制能力、削減營銷成本等這些原本財務自己費力不討好去做,而實際上沒有足夠能力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