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背景】
中國建國后經歷了計劃經濟時期,兩彈一星的發明創新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中國也從無到有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歷了漸進式 的改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轉入市場經濟,1992年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中國進入世界分工體系,逐漸成為世界加工廠。次貸危機后,中國經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快速崛起與新型大國關系的倡導沖擊了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經濟體系利益。
中美博弈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通過對中國經濟崛起的歷史回顧和展望,可以找尋企業發展機遇,為決策者提供發展方向。企業可以從經濟發展趨勢與政府政策導向中把握發展方向,研究發展策略。
【課程收獲】
? 了解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以史為鑒,為企業決策者指明方向;
? 了解政府政策導向,為企業制定發展戰略提供依據;
? 展望中國經濟發展趨勢,使決策者具有前瞻性,走出困局。
【課程特點】
? 邏輯清楚:以經濟發展回顧與展望為主線探討經濟和產業如何發展、企業如何應對;
? 理論聯系實際: 將現實問題以案例具象化,引導學員將現實問題代入理論體系,提升學員的思維與認識格局。
【課程對象】政府人員、集團企業各級管理者
【課程時間】2天(6小時/天)
【課程大綱】
一、中國如何加入計劃經濟體系與經濟發展
(一)中國如何加入計劃經濟體系
1. 大危機時期的中蘇博弈
2. 戰后兩大經濟體系
3. 中國加入計劃經濟體系
(二)中國在計劃經濟體系中采取什么發展策略
1. 工業體系的構建與大國地位的戰略
2. 產業結構的倒置
二、中國如何加入自由經濟體系
(一)改革開放后如何進行漸進式改革
1. 中美建交
2. 改革開放的制度變遷
(二)中國參與自由主義經濟分工體系
1. 蘇聯解體
2.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3. 東南亞金融危機與擴張性經濟政策
4. 世界加工廠
三、中國經濟的崛起
(一)中國的追趕
1. 次貸危機后中國經濟發展
2. 經濟轉型
(二)新型大國關系
1. 去中國化與逆全球化的思潮
2. 美國的遏制
(三)美國的貿易戰與科技戰
1.貿易戰
2.科技戰
(四)經濟組織構建與供應鏈切割
1. 全產業鏈上的競爭對手
2. 美國為首的組織對中國供應鏈的切割
四、中國目前的發展局勢與政策
(一)目前的發展局勢
1. 經濟發展與文化自信
2. 數字化轉型與產業結構提升
3. 人口發展戰略
4. 共同富裕
5. 疫情沖擊與中美博弈
(二)政府政策導向
1. 經濟發展數據
2. 穩增長政策與調結構
3. 相關產業政策
五、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
(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契機
1. 中國具有的優勢
2. 創新驅動戰略與產業結構提升的政策支持
(二)持續強勁增長
1. 中國制造2025、2035規劃等
2. 鄉村振興、北部西部產業轉移
(三)完整的產業鏈體系
1. 戰略協同
2. 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
(四)大國擔當對發展中國家的號召力
1.一帶一路合作共贏
2.上合組織等
(五)人民幣國際化
1. 國際化表現
2.帶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應逆全球化
六、企業的發展機遇
系統性風險中應對時勢
(一)應對中美關系時勢選擇賽道
1. 數字化轉型自主創新環節
2. 對應政策的基建、新能源汽車與航空產業
3. 人口年齡相關、共同富裕相關
(二)應對數字時代機遇選擇產業
1. 政府扶持的新興產業
2. 新興產業上下游相關
3. 相關服務環節
(三)在開放中競爭實現民族復興
1.一帶一路中尋找契機
2. 構建外循環的供應鏈與區域關系
3. 在世界市場中進行對外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