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人的本性及行為,運用傳統智慧提升管理效能
一、《國學思維與管理哲學》課程簡介(1)課程背景:
管理是什么?在眾多眾說紛紜的西方理論面前,許多企業領導者感到混沌而繁復且迷惘,特別面對經受長期中國傳統文化或多或少熏陶下的員工時,不少西方管理理論存在著“集體或部分失效”的事實。因此,我們有必要將“管理”重新回復到其“人性的源頭”,特別將其重新放置在“西方管理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雙重影響的現實環境中,加以解構與重構!這就是本課程動因。
本課程基于西方有關“管理”的相關理論解構基礎上,重新結合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及傳統文化中等有關組織管理思想、治理傳統、人性觀點等內容,重新建構起適合中國人運用的“管理學”的系統理論體系、實踐方法與決策工具,從而為中國各組織(含企業)領導者或管理者提供全新而實效的管理思想與決策工具。
(2)課程對象:
1. 董事長、CEO、總經理(總裁)、副總經理、總監;
2. 各職能部門經理、營銷經理、銷售經理、研發生產經理及采購經理;
(3)講授形式:系統理論講述與典型個案分析相結合、通俗易懂且深入淺出。
(5)課程長度:6~12小時。(可以根據課程需要進行時間安排)
二、《國學思維與管理哲學》課程綱要
A、《中西管理哲學與人性之解構》
1、管理實踐之思考與傳統方法論
1)為何“對事不對人”很難實現?
2)為何我們強調“做事先做人”?
3)中國傳統“人與事”的關系是什么?
2、管理起點與人性之爭鳴
1)思考:不了解人性的基本構成,何以管理?
2)思考:構成人性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3、參照系:西方人性論及其管理哲學
1)西方理性人假設背后的人性實質
2)個案:中國當前社會現實個案之正反背后
3)西方管理哲學與責任之動力機制實質
4)問題:西方治理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如何調適?
4、中國傳統人性論及主流治理哲學之解構
1)孔子之人性論與人性的改造論
2)思考:孟子之性善論,您認為人性是善嗎?
3)何謂人性?
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為何?
中西方對人性的認知不同與同一性
中國傳統儒家禮治哲學與責任的絕對性
個案:當前社會個案的背后
4)何謂人欲?
人類行為動機與欲望產生之機理
當前中國社會人的行為混亂的原因
傳統中國社會人(君子)的操守與信仰
從基本原理來印證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一面
5)何謂人情?
人生無常的本質是什么?
中國傳統的“通情達理”與“以理化情”的哲學
中國人情社會結構與管理者的選擇
6)何謂人?
思考:為何性相近,習相遠?
傳統人性結構與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傾向
人的定義與中國人的精神導向
5、第一個結論
B、《儒家仁學與環境感化管理模式》
1、儒家核心思想:“仁”之道
1)思考:儒家如何解決“人情、人欲與理、性”之關系?
2)何謂仁:仁之情、理,何謂?
3)仁者與欲望的哲學關系
4)仁者與管理者素質:如何兼顧情理、公私?
5)反思:若不仁,人類行為將如何?
2、管理之現實思考:
1)硬管理與軟管理的區別?
2)以權壓人與以德服人的沖突?
3)現實與傳統之認同?
3、儒家治理哲學及其原理分析
1)思考:為何《易.系辭》中孔子為這樣說?
2)《論語》中孔子的治理思想與現實文化本質
3)《大學》中的管理思想與現實管理者之不足
4)《荀子》中的管理思想與現實之諷刺
4、中國傳統管理者之行為模式及程序要求
5、從《中庸》看傳統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質要求
6、個案分析:《貞觀政要》中的明君行為模式
7、第二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