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2013年12月全國進口重點商品量值表》顯示,我國2013年全年進口大豆6338萬噸,較2012年增長8.6%,再創歷史新高。
與之相對的卻是國產大豆面積的下滑。在我國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已從2005年最高峰的6323萬畝下降到2013年的3105萬畝,8年間減少一半。
“中國本土大豆市場低迷,價格與美國進口大豆相比沒有優勢。未來可能的出路就是開發新用途,例如做成食品豆等。近來轉基因爭議再次趨熱,這或許也是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一個機會。”有分析人士如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實際上,相比進口大豆各種轉基因品種,國產大豆雖然由于成本劣勢節節敗退,卻憑借非轉基因概念成為商家的賣點。
豆漿生意經
豆漿作為中國傳統早餐飲品,營養價值為全民認同,其“健康飲品”的形象也深得中西式快餐商家的重視。在“豆漿門”事件后堅稱售出的每一杯豆漿都為現場磨制的永和大王更是始終將自家的現磨豆漿奉為拳頭產品。走進永和大王門店一定會發現每一張餐桌上都貼上了寫有豆漿均為“每一家餐廳現場磨制”、“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以及“東北一級非轉基因大豆”三項承諾的宣傳標語。
為探究永和大王的三項承諾能否落實到位,記者應聘進入位于上海市蘭溪路的一家永和大王門店,在此期間,記者發現永和大王所使用的大豆均由總部統一采購、檢驗,委托專門從事低溫物流的上海繼根物流公司冷鏈配送至每家門店。包裝上標示大豆產自黑龍江八五七農場,供應商為隸屬于光明食品集團下專門從事農產品貿易的上海都市生活企業發展有限公司。配送到門店的大豆會與大米、糯米等一同被存儲于門店值班經理的辦公室內。
門店的廚房內配備豆漿磨煮一體機,每天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將泡發后的大豆進行清洗和篩選,倒入一體機中磨制成生豆漿,然后在烹煮鍋中進行煮熟以及保溫存儲,工作人員會同時進行攪拌與去沫。煮熟的豆漿經歷過濾分裝的程序后才會供應給食客。
由于周邊競爭的各類中西式快餐店鋪眾多,蘭溪路門店的客流量并不理想。根據實際銷售情況,該門店每天平均售出現磨豆漿200至300杯,每杯豆漿約400ml。門店現磨豆漿售價為每杯5至6元,日銷售額約在1500元。按照一斤大豆磨制5杯豆漿的出漿率,門店一天消耗大豆的數量約在40至60斤。目前市面上適合磨制豆漿的優質東北大豆零售價格約為4元/斤至6元/斤不等,每杯豆漿的原材料成本在1元左右。
永和大王在全國共有310家門店,考慮到城市、選址、淡旺季等影響,推測每家門店日平均銷售現磨豆漿300至400杯,若所有門店均切實履行承諾采用現場磨制豆漿,永和大王全國門店每天預計消耗大豆約2萬斤。僅現磨豆漿這一產品日均銷售總額就約為50萬至60萬元,原材料大豆成本約為10萬元。
高成本帶來高收益
以此計算,現磨豆漿的利潤可謂十分誘人,可實際情況遠沒有數字這么漂亮。因為現磨豆漿除了原材料大豆的成本,一杯豆漿的成本中還包括白砂糖、水、電、房租、人工成本等。
永和大王在給記者的采訪答復中表示,永和大王的現磨豆漿使用的是非轉基因大豆。永和大王方面也承認,使用國產非轉基因大豆比進口大豆的價格要更貴些。此外,現磨豆漿也將增加成本,現磨豆漿除了黃豆的食材成本,每家餐廳都設立了將近十平方米的獨立磨漿房,再加上專門的員工按照傳統工法制作豆漿,租金成本與人工成本使得永和大王現磨豆漿的產品成本相對較高。
除成本因素外,現磨豆漿的銷售還受時間段的影響,這也是豆漿產品市場發展疲軟的重要原因。在中國的傳統飲食習慣中,消費者更傾向于在早餐時飲用豆漿。永和大王除豆漿和油條兩種產品外,其他早餐產品在上午10點后就會停止供應,替代的為各類正餐飯、面食的銷售。記者在永和大王蘭溪路門店發現,盡管現磨豆漿實行的是24小時全時段供應,但早餐時間仍是一天中現磨豆漿銷售情況最佳的時間段。正餐時間段里,現磨豆漿降價搭配各種飯面的促銷活動似乎也預示著豆漿產品難以避免“時差”尷尬。
永和大王看似自討苦吃,實際上卻將原本路邊小攤僅幾毛錢一杯的豆漿賣出了5~6元的高價,顯然,在付出高成本的同時,永和大王也獲得了高收益,并且還帶動了其他相關產品的銷售。
在現磨豆漿帶動下,永和大王開始了高速擴張,永和大王自1995年在上海開設第一家餐廳以來,經過18年的發展,已經從一個大家公認做豆漿油條的早餐場所,演變成擁有飯、面、湯、點心、飲料等50多種產品的正餐用餐場所。永和大王方面向記者透露,目前在全國40個以上的城市有超過300多家餐廳,今年預計開設新餐廳100家,2013年的業績增長已超過10%。
永和大王方面向記者坦言,現磨豆漿一直是永和大王的明星產品,豆漿的售賣量占所有產品售賣量的10%左右,近幾年現磨豆漿的售賣量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長。
國產大豆新出路
“國產大豆的出路還是光明的,中央1號文件出臺后,政府也在通過市場化的手段鼓勵農民種植大豆,擴大國產大豆播種面積,不僅永和大王,很多食品和餐飲企業在黑龍江都有種植基地或是與當地有合作。”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表示。
目前我國國產大豆用作榨油與飼料的不到10%,大部分都用作食用油以外的食品加工。王小語告訴記者,我國進口大豆主要用來加工成飼料或是榨油,轉基因大豆不能直接做成食用油外的食品。
“雖然我國對進口大豆的依存度高達80%,但從消費者意向調查來看,消費者還是更傾向于購買非轉基因大豆。”王小語表示。
目前,我國大豆加工產能嚴重過剩,去年大豆加工產能達1.3億噸,而實際需求只有6000萬噸。我國大豆加工企業中外資或外資參股控股的企業占比超過60%,這些企業的產能就有8000萬噸,已經超過了國內需求總量。
“國家采取收儲政策保持大豆價格不至于大幅下跌,但也導致東北大豆相比美國大豆缺乏價格優勢,在食用油與飼料領域缺乏競爭力,企業用東北大豆的很少。隨著當前轉基因爭議再度熱烈起來,因為轉基因大豆不能直接走上餐桌,餐飲領域或成為國產大豆的新出路。”有農業分析師如此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