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份,蘋果公司的財報披露,其現金儲備726億美元,超過厄瓜多爾、保加利亞、斯里蘭卡和哥斯達黎加等126個國家的GDP之和,看來,富可敵國已經是浮云,蘋果今天已是“富可敵百國”了。
跟兒童玩的翹翹板一樣,在一個高度壟斷的市場,一顆新星的升起,往往也伴隨著一顆昔日明星的隕落。諾基亞,這個曾經充滿傳奇的品牌,正在與我們這個時代漸行漸遠……
從生產紙張到成為全球手機業的領軍者,北歐世界為數不多的明星品牌,左右芬蘭國家經濟的決定力量,諾基亞的傳奇飄揚了近150年,當這顆璀璨的企業之星光芒日益黯淡之時,所有人都在思考和議論:為什么?
五大敗筆,決定了諾基亞的滑落并不偶然。
(一)敗筆之一:忽視了消費者需求層次的變化。
諾基亞為什么在中國會沒落,如果你走在高鐵的車廂里,我保證你會找到答案:70-80%的乘客都在玩自己的手上終端,有人在看電影,有人在玩游戲,有人在看書、看文件…他們拿的是什么,是手機嗎?是,也不是。
說是,是因為絕大多數終端都有通話、上網功能,但消費者并不把他們僅僅當做傳統的手機。對于中國的消費者來說,能夠獲得一臺具有較多功能的手持終端,使得自己的生活更多彩、更方便、更靈活、更充實,這是他們的需求。從這種意義上說,通話已經不再是手持終端的最重要的功能,而變成了一種基本功能。
如果從這種需求出發,手持終端的產品方向就應該向著“如何實現完美的客戶體驗,如何實現多種娛樂、移動辦公功能,如何使得用戶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去考慮問題。遺憾的是,諾基亞的產品思想還停留在做手機的階段,產品所解決的問題還是如何更好地實現通訊功能。
這是消費者所需要的嗎?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說明。
大家都知道,IPHONE4曾經出現了較大范圍的客戶投訴,稱手握某些位置的時候通話質量會受到影響;毫無疑問,這是IPHONE的設計問題,如果作為手機,通話的功能是首要的,通話質量不好,為什么要買?甚至是要召回的。而蘋果的答復是什么?給消費者每人發一個塑膠套,告訴消費者,套在手機上就沒問題了。而且,這一問題絲毫沒有影響到IPHONE的熱賣。
這個現象,說明了一個諾基亞到現在還不懂的問題:消費者需要的已經不是一臺有智能功能的手機,而是一臺有通話功能的手持終端。
(二)敗筆之二:陳舊的設計理念,葬送了諾基亞行業“領航者”的地位。
多年來諾基亞在設計方面的理念是,想方設法了解用戶需要什么,然后盡可能地滿足用戶的要求。基于這一理念,諾基亞在人種學、群體調查或者市場細分策略上投入巨大,每個設計師都要接受一種叫做“情景設計”的訓練,這一理念告訴設計師,如何了解用戶需要什么,然后去做設計。
這種“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設計思想,對于改良性的產品可能是有用的,但當社會需要全新的、具有多種效能的移動終端的時候,當移動互聯網時代快速來臨的時候,用戶需要的不是改良性的設計,二是革命性的創新。顯然,這一因循傳統的設計方式,無法創造令用戶“喜出望外”的產品。
反觀蘋果,只有1、2、3、4,它也沒有太多地考慮消費者打電話是不是方便、按鍵是不是方便,也沒有因用戶群體的差異而專門開發少兒版、學生版、老年版、娛樂版,但這并沒有妨礙它的熱銷。同時,相對簡單的產品型號,使得產品在用戶心目中的形象更加準確、深刻、堅固。一說到IPHONE,我們大家都能想象到是什么樣子;而說到諾基亞,誰又能告訴我,它的形象是什么?
非止蘋果,三星、HTC這些市場的后進者,緊跟蘋果的步伐,也推出了具有自己特點的、設計精美的、具有劃時代標志的產品,如三星的GALAXY,HTC的FLYER,值得說明的是,MOTO此次緊跟市場節奏,連續推出了DROID等近十款產品,具有較高的性價比,也算可圈可點。
但是,我們沒有看到諾基亞的任何富有創新性的產品走上舞臺,在智能手機迅速發展的今天,諾基亞產品給我們的印象還是刻板的,小改小革而無鮮明特色,似乎已經遠離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