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可以說是2011年炙手可熱的流行詞。當國家財政拿出三分之二的資金用于民生支出的時候,幸福感包圍著十幾億中國人。在國家為民謀福利的關懷中,老百姓是幸福的。
那么,幸福是什么?是自我需求最大化地得到滿足?我們說,幸福并非簡單的自我滿足和自娛自樂。對此,格力電器總裁 董明 珠有著自己的理解和哲學。她認為,能夠為別人創造價值,而不只是為自我,才是幸福。作為企業領導人,對她來說,幸福指數最高的莫過于通過為消費者和企業員工創造價值和快樂。如果一個人都沒有責任意識,只追求自我的幸福快樂,那么他并不是快樂的。沒有社會、集體、他人的快樂,個人的快樂與幸福無從談起。
事實上,董明珠的幸福哲學與格力電器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文化一脈相承。人文主義更注重對人本身的關注、尊重和重視,注重人的存在、人的價值、人的意義,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對于格力電器來說,這種人文主義關懷除了用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外,還表現在其對于員工幸福感的打造上。日前,格力提出為員工平均加薪不低于10%的計劃。而這并非應對通貨膨脹的暫行舉措,而是格力長期以來關注員工生活、讓員工分享發展成果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行動,而且加薪的幅度有可能會更高。此外,為了提升員工安居樂業的幸福指數,格力還先后斥資6億元建設員工生活區1期、2期,發揮企業責任建立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從而讓格力員工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其實,滿足員工生活的需求只是格力人文關懷淺層的表達,而更深層的關懷則是幫助員工實現自我價值與自我發展,努力為員工創造良好的科研、制造、生產辦公環境以及優越的學習、生活環境。董明珠認為,要給員工足夠的發展空間,讓每個員工在崗位上都應感覺到自己是非常有價值的人,讓他們有責任心,讓員工個人的發展與企業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在格力,一批批從基層崗位成長起來的技術骨干、管理精英正是得益于格力溫情的 企業文化 而實現了自我價值和幸福感的提升。而這種幸福感也讓他們對于格力的發展傾注更大的熱情和更多的奉獻。
眾所周知,自去年以來,用工荒、原材料上漲壓力一度成為企業發展的困擾,尤其是珠三角一帶情況更為嚴重。然而,作為電器行業的領跑企業,格力卻并未受到用工荒的影響。相反,格力對人的關注與尊重和對人才的重視一方面使更多的人才留下來。另一方面,也吸引著大批新的人才涌入企業團隊,用創新與創造推動格力的發展,并尋找自己人生價值的支點。
應該說,格力充滿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已成為深植企業內核的靈魂,更是格力團隊強大凝聚力與向心力的原動力。無疑,格力的成功對于中國家電業的發展提供了值得借鑒與學習的樣本。同時,也為身陷用工荒、原材料上漲等諸我壓力下的企業提供了一種突圍的思路。
格力的幸福哲學
- 本文分類:管理案例
- 本文標簽:格力哲學幸福
- 瀏覽次數:18 次瀏覽
- 發布日期:2013-11-10 00:47:29
- 本文鏈接:http://www.hxsq45.com/guanlianli/14618
- 上一篇 > 蘋果零售店成功的秘密
- 下一篇 > 國美收購大中:背后有哪些規模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