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路,讓她不斷前行,經歷了許多自己連想也未曾想過的挑戰,也讓她在汗水淚水之后,盡享成功的喜悅。政府官員到企業高管
1993年,陳建華時任丹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的職位,年屆不惑的她突然做出一個讓人們吃驚的舉動,加盟大亞集團擔任主管投資的副總經理。
盡管大亞已經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鋁箔及鋁箔制品供應商,但人員結構、管理制度、 企業文化 、經營理念等方面仍然是一家鄉鎮企業的做法。
“事實上,大亞集團董事長陳興康已經‘挖’了我3年。”作為一名政府官員,陳建華毫不吝惜自己的精力,為推銷當地的民營企業盡職盡責,陳興康意識到,如果挖到陳建華,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將大有裨益。
性子直的陳興康直接找到陳建華,邀請她加盟自己的企業。
陳建華很詫異,自己從來沒有考慮過要放棄公職加入到一家民營企業去,性子同樣很直的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陳興康的提議。
3年以后,陳興康又一次找到了陳建華,這次他仔細地把自己做企業的思路全盤托出:這家企業將來會成長成什么樣的企業,我們很難現在就做出預測,但是正是因為這條路很難走,才需要找到有意志的人來克服。
陳興康請她到家里坐坐,令陳建華詫異的是,這個在當地很有名的企業家,家里居然連玻璃都沒有裝,所有的窗戶上都用塑料布遮著,陳興康根本沒有時間去想這些事情。
“早上有一碗稀飯其實我就很滿足了。”陳興康說。
陳建華更加詫異,那么你做企業的意義是什么?
“當你過得艱苦一點的時候,你就會有很強的危機意識。鄉鎮企業都是家族企業,怎么發展,對社會的貢獻是什么,很多人都想不清楚。我想企業不能在我的手里發展不下去,所以才想讓你們這些優秀的人才來加盟。”
陳興康的一席話讓陳建華陷入思考,很快,她做出了加盟大亞的決定。
幾經新創業
從與陳興康面談到做出決定,一個月之間,陳建華瘦了10斤,這個決定盡管她做得很堅決,但毫不熟悉的新角色還是給她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那時,大亞集團的規模是1個億,這個規模是陳興康和他的團隊用15年的時間做到的。
陳建華的到來,適逢大亞的第二次創業開始。從1992年到2002年的10年里,經營規模從1億元做到了10個億。而2003年到現在,大亞的規模已經激增到60個億。
陳建華說,即便有人經歷過知青、教師、機關干部、企業領導等多種身份的轉換,但卻很少有人經歷過企業 上市 、改制、產業結構調整、大規模投資等一系列的重大變革。而她還參與了策劃、決策和執行。
個中艱辛,只有她自己體會得到。
角色的轉換,職責的改變,曾經一度讓陳建華感到很難適應。但她的性格里不怕困難、不服輸的因子讓她很快開始行動起來。她潛心研究各項政策,對照與著名企業的差距,完成了角色的轉換。
1999年,大亞集團控股的大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000萬流通股在深交所上市,公司當時的主業是包裝。
很快,大亞上馬了由英國政府貸款的鋁廣告司箔工程,迅速發展了丙纖絲束、高檔彩色印刷等產品系列,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成為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卷煙配套材料生產基地。
而大亞第三次創業的木業板塊,因為“圣象”品牌的推廣,廣為消費者所知。
“ 制造業 賺錢越來越不容易。”陳建華對此感到憂心忡忡。
她有些后悔當年的一些決策,對此她并不諱言,“一是我們沒有很好地推進國際化的戰略,另外一個是我們沒有好的品牌戰略。”
作為一個B2B的企業,大亞集團并不為消費者所熟悉,陳建華說,“我們分析后認為,最好是做一個民用的產品,來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
“過去我們注重產品質量,現在和將來我們同樣要把公司品牌和產品品牌作為重要的發展目標。”
陳建華和她的團隊希望能夠將大亞現有的所有業務整合起來,并且能夠進行產品的研發。“從2000年開始,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合適的市場切入點。”她說。
管理方法
陳建華面臨的不僅僅是尋找公司戰略方向的挑戰,人員上的更新換代,激勵發展也是她認為必須要優先發展的方面。
“現在我們很多的高層都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子弟兵,他們在艱苦的崗位上任勞任怨,完全把企業當作了自己的家,歸屬感很強。”正是這樣一批人,使得大亞順利完成了最初的兩次創業。
“新的管理者則是把大亞當成了發展的平臺,他們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
“所以我們嘗試了一種四維的 薪酬 制度。”陳建華介紹說,大亞原來的員工是低工資、高獎金制度,這樣能很好地激勵他們銳意進取;在行政崗位上的員工則有一個比較均衡的基本待遇;完全按照市場機制招聘和選拔的員工則按照市場情況給付薪酬;而境外的員工是享受當地市場的工資標準。
“企業成功,從來都不是體制成功,而是機制成功。”陳建華說。
她常常說,教師生涯讓她有一種包容的心態。“我的管理方法是老母雞式的。”陳建華輕輕地笑起來。
“無論是當老師,還是做CEO,都是塑造人的角色。”在她看來,要充分授權給員工,讓員工有機會表現自己,讓人們尊重他,信任他。
當一名從外企跳槽到大亞的員工的工作方式受到質疑時,陳建華召集各個部門一起開會,來解決人們的疑惑。
“團隊不能是克隆出來的,要允許一些個性的東西存在。”她說。
她引導團隊成員向整個策略發展的主流方向考慮,“如果我們的團隊中有人質疑他的能力,那么我希望這些人能站出來,承擔相應的工作,如果你比他做得好,那么我將把任命給你。”
陳建華說,人們關注的往往不是最本質的問題,事實上,很多時候被質疑者的價值可能是不可替代的,能夠引導人們換位思考,最終給予寬容和理解,這是她作為一個團隊領導者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