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于什么?今日特別刊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金占明文章,直視企業經營背后的本質邏輯
所有企業的成功,都離不開一個詞:戰略。為什么?
現在年輕人說的最時髦的一句話:做正確的事,比正確的做事更重要。
如果說其他商學院課程解決的是,如何正確做事的問題。我們戰略這門課,解決的是做正確事的問題。
清華經管學院金占明教授
01
戰略簡史—企業經營戰略變遷史
企業經營戰略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如果說20-30年代是生產制勝的時代,40-50年代是銷售制勝的時代,60-70年代是營銷制勝的時代,那80年代以后就是戰略制勝的時代。
這段話的含義是什么呢?
20-30年代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因為勞動生產力水平很低,產品供不應求。這種情況下,哪些企業能夠成功呢?就是生產效率高,價格便宜的企業容易成功。在咱們國內相當于計劃經濟商品短缺的時候,商品短缺,企業最要緊的就是提高生產效率。
40-50年代
到了四五十年代,一方面勞動生產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另外一方面,人們的購買力卻沒有同步提高,這時候商品大量積壓。商品大量積壓的情況下,哪些企業能夠成功呢?就是銷售做的好,廣告做得好的企業容易成功。
各位知道以前全世界的商人都不打廣告。全世界商業信奉的哲學就是中國那句老話:“酒香不怕巷子深”。
在咱們國內,相當于改革開放初期,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比如說像三株藥業,愛多VCD, 這些公司當年為什么成功了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別的企業不打廣告,他們猛打廣告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60-70年代
到了六七十年代,一方面勞動水平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人們的購買力和鑒賞標準也在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光懂生產不行了,光會做銷售也不行了,而是具有營銷觀念的企業才能成功。什么叫具有營銷觀念呢?就是你能準確的判斷消費者的欲望和需求,同時又能滿足這些需求的企業才能成功。
在市場競爭環境下,作為一個企業管理人員,別的話都可以忘記,但是有一句話,無論如何不能忘記。這句話就是:
生產你所能銷售出去的產品,而不是銷售你能所生產的產品。
換句話說,什么東西能賣出去你就做什么,千萬不能說我是做這個的,我就非得賣這個。
當然這個應用也有一個限制的條件,就是你不能生產危害社會公眾,比如說危害兒童健康的產品。這樣一些產品即使有銷售,因為危害了社會和公眾安全,這樣的產品是不允許賣的。
在西方就把以客戶為中心市場為導向的這種理念通俗的表達為:要把顧客當做上帝一樣來對待。但是這個概念呢,經常被誤解,說顧客能是上帝嗎?其實這個思想強調的就是要以客戶為中心,一切以客戶利益出發來考慮問題。這樣的話,你的企業經營才能走上一個正軌和比較好的道路。
80年代
到了80年代以后,大家都有了正確的營銷理念,也有了正確的生產和銷售技術。哪些企業能夠成功呢?就是戰略做得好的企業才能成功。
無論如何,各位可能會注意到一個重要的市場和社會現象。什么現象呢?市場上真正成功的企業并不是初始資源多么好的企業,但他們都通過制定企業戰略從而取得了成功。
聯想成立的時候條件好不好,20萬塊錢起家在中科院計算所的收發室里頭,老弱病殘攢電腦。
娃哈哈成立的時候,是11個人的校辦小工廠,宗慶后只讀了幾年級的書。
華為成立的時候,任正非和16個人湊了2萬塊錢艱難起步。
國外的思科、戴爾、蘋果、微軟都不是一開始條件多好的公司。
華為早期創業團隊合照
02
企業三大競爭戰略揭秘
第一個戰略,成本領先戰略。
概念很簡單,企業降低產品和服務的成本,使成本達到全行業最低。我希望大家注意的是什么?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大公司采取成本領先的戰略。
福特當時的技術水平完全可以生產更多種規格和型號的汽車。但是,它不這樣做,只生產兩種型號的汽車,規定只可以涂成黑色。福特車在全世界就是一個顏色,因為美國人和歐洲人最關心的是可以買到汽車,而不是汽車有多好。
低價戰略到現在也還是一個領先戰略。企業怎樣實現成本領先?
第一,靠近原材料場地,這是相對于行業而言;
第二,設計出便于制造的產品,因為這個戰略核心就是成本領先,所以產品不可太復雜;
第三,剛剛開始投資大一點,從長期角度來講,能源消耗降低有利于成本領先。宜家在上海就是逆向定價的。
第二個戰略,差異化戰略。
企業想方設法造就有別于競爭對手的特色。這個概念大家很清楚,舉個簡單的例子,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之前,各大城市辦奧運會都是賠錢的。但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以后,奧運會成了一個賺錢的項目,為什么?
洛杉磯政府把籌辦權交給了旅游公司,這個旅游公司經理的第一招就是拉贊助。他規定,每一個行業只能有一家贊助商,企業想贊助需要競標,價錢就上漲了。
第二招,賣電視的轉播權,這一項上有2.5億到3億美元的進賬。
第三招關于奧運火炬手,誰跑都是可以的,誰跑誰交3000美金。如果跑的人多,把路拉長一點,多跑幾個。洛杉磯奧運會因此成為了賺錢的奧運會,從那以后的悉尼奧運會,倫敦奧運會,都成為了賺錢的奧運會。
第三種戰略,聚焦戰略。
創業型企業,不可能一開始就和大公司一樣的在全行業內開始競爭,需要聚焦在一個垂直領域取得競爭優勢。
做企業,該下決心的時候一定要下決心。決策了以后就不要三心二意了,泛泛的炒作的東西沒有什么價值,也沒有沉淀價值。要把經典東西學得好一點,用這些工具的時候自然就是創新了。
中國“國酒”茅臺的地位在下降,我看到有人說,茅臺酒必須擴大規模,進入尋常百姓的家庭。這個是餿主意,之所以稱之為國酒,就是因為什么?少。大眾餐桌上面隨便能喝茅臺,就不是國酒了。
同仁堂150年不倒,北京有全聚德,百年老字號,保持自己的風格和形象才能百年經營。上海還有一家飯店,錦江飯店,他們有個戰略:“如果你滿意請告訴朋友,如果不滿意,請告訴我們。告訴朋友擴大我們的知名度,生意更好,不好的地方告訴我們,我們好改進。”
要搞一招,這一招是別人所沒有的。一招鮮吃遍天,一個人不是在很多的方面要做得很好,而是一定要在某一個方面做得比所有人都好,這樣就容易脫穎而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