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進行,大家都深諳在這樣一個年代“不變革即死亡”的道理,探討“變革中的適應之道”成了普遍關心的話題。那么,在互聯網的語境下,對于傳統 制造業 而言,要做哪些準備來迎接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呢?制造型企業大佬們又是如何看待互聯網時代?
教父級企業家、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對此認為,企業要么觸網要么死亡,不知道未來趨勢到底是怎么樣,而我們能做的一切就是緊緊貼著它,了解它。
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CEO李東生表示,傳統行業并不是“老頑固”,積極擁抱先進科技和業務模式,與時俱進是本身就具有的基因。要做百年老店,就要一直走在變革的最前沿。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 董明 珠認為,電子商務和實體店兩者有機結合才是最完美的,電子商務是時代的進步,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便利,但是誠信問題需要解決。
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則表示,轉型經濟起步期間,傳統經濟是排頭兵,互聯網是工具,它起到輔佐的作用。傳統工業嫁接互聯網,秀才結合武才就能當上皇帝。
……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張瑞敏
張瑞敏:我們能做的一切就是緊緊貼著它
沒有預見那么多,我不是先知,我對互聯網的關注最早2000年、2001年。感覺企業要么觸網要么死亡,不知道未來趨勢到底是怎么樣。但是當時看到德魯克有一篇文章,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注釋,為什么?德魯克說互聯網本身的貢獻不會太大,但是它帶來的貢獻不可估量,他舉了一個例子,就好比是鐵路,鐵路本身貢獻不大,但是因為有了鐵路之后,讓整個經濟體發生的變化那是不可思議的,他這個比方很有意思。
一個鐵路運貨,就那么點運貨的價值,賺的錢并不多,都可以算出來,但是因為修通了鐵路,使你整個經濟運行都發生了變化,影響絕對是沒法估量的。當時我就想,這個互聯網比鐵路要厲害多,到底要發生什么很難說。我們能做的一切就是緊緊貼著它,了解它。
其實互聯網有很多(形態),包括互聯網的企業一開始也沒有想到,主要原因就是互聯網這個平臺所帶來的,自動形成的平臺會聚集很多用戶量,這個量有時候大到不可思議,一旦大到一定程度以后,會發生質變,發生另外一些變化,誰都沒有辦法預料,所以互聯網企業有一個不可阻擋的成長性,不可阻擋是因為用戶量很大,但是你沒有這個網的話,沒有這個平臺的話,你沒法聚集那么多人,為什么要到你這兒?你沒法把他召集來。過去我們開個用戶大會費了很多勁,才能聚集多少人。

李東生:要做百年老店,就要走在變革的最前沿
傳統行業并不是“老頑固”,積極擁抱先進科技和業務模式,與時俱進是本身就具有的基因。要做百年老店,就要一直走在變革的最前沿。當企業發展遇到瓶頸,不變革就變弱。
多年前就有雜志調查發現,中國首屆一百名優秀企業家所代表的企業,十年后存活下來的只有15%左右。變革 開放中崛起的企業,能夠實現持續發展的并不多,主要原因就是這些企業體制或領導人觀念未能適應市場不斷變化發展的要求,在 經營管理 上缺乏變革創新,從而在競爭中逐步喪失自己的優勢。
跨行業嫁接正對大多數產業產生深刻變革影響。20年前我們從未想到計算機軟件產業今天會如此深刻的影響手機業和家電業,而今都發生了。現在家電業和家居產業都有融合的趨勢。未來家電業會不會與醫療產業、教育產業發生聯系?在事物未出現時看到它,這才叫做慧眼。
只有變革創新才能保持企業的活力,才能給未來發展創造更多機會,才能幫助我們克服潛在危機。主動找自己的不足和問題是有勇氣和自信的表現,能促進我們不斷進步。而敢于承擔風險和責任,堅持不懈地進行變革和創新,是加快提高我們的競爭力,超越對手的唯一途徑。
時代在變,市場在變,消費者也在變,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和思想與上一代已經有很大不同。我們必須了解年輕人的想法,我玩微博,不是我閑暇,而是必須要了解年輕人在關心什么,想什么,保持與年輕朋友們的暢順溝通。
董明珠:電子商務和實體店有機結合最完美
網上 銷售 將是未來趨勢,但完全靠網上不能支撐。我認為電子商務和實體店兩者有機結合才是最完美的。電子商務是時代的進步,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便利,但是誠信問題需要解決。電子商務可能更有利于我們一些簡單的產品采購,但更多我還是關注電子商務的誠信度,包括他的服務能力,所以我覺得在這上面還需要做更多的規范,使得消費者的利益真正得到保護。但是它并不能替代我們需要后續工程支持的銷售。
電子商務是發展趨勢,但電子商務應該給人帶來更多的是便利,而我們網購行為不是因為方便,而是因為便宜。這是一種不同的認識。
企業需要記住,網上銷售不是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是為了給消費者帶來更大便利,也正因此,市場匹配工作沒有充分準備好的時候,格力不會大規模推廣電子商務。
曹德旺:傳統工業嫁接互聯網,秀才結合武才就能當皇帝
(互聯網或者互聯經濟對商業帶來怎樣的影響?)那是天翻地覆的變化。第一,它加快了信息的傳遞;第二,它縮短了世界的空間。比如,我們現在為德國設計汽車玻璃,我們的設計方案通過網絡就可以直接發給他們設計總指揮部,不再需要再坐飛機去德國。
(一直做的傳統制造業,如何面臨互聯網經濟挑戰?)沒有挑戰。我和中國人的觀念完全不同。國家轉型、社會轉型,農業化后是產業化,產業化后是工業化,工業化后是現代化,在轉型經濟起步期間,傳統經濟是排頭兵。互聯網只是工具而已,它起到輔佐的作用,就好像皇帝和宰相的關系,宰相很有才,但充其量只能在手下輔佐,劉邦只是農民,卻可以當皇帝,就這么簡單。傳統工業嫁接互聯網,秀才結合武才就能當上皇帝。
信息技術、IT技術是工具。要治理一個企業,那一點工具不夠用,需要綜合運用許多工具,比如質量管理體系,它是一個保證系統。信息系統為我做了什么呢?它可以把我整個程序設計的流程固化下來,以后通過網絡復制到我在全球的公司。它真正起到的是傳遞信息的作用,把我的命令、我的想法、我的做法用最快速度運用到每個企業里面去。
李書福:互聯網進入汽車是大趨勢,但是汽車還是汽車
目前,互聯網進入汽車是大趨勢,但是汽車并不會成為移動終端。汽車還是汽車,互聯網及其應用是為汽車和車主服務,而不應該由他們來主導汽車行業。這就像沒有蘋果手機,任何應用都無用武之地。
相信未來智能汽車是一種進化,而不是革命,技術上已經沒有問題,現在面臨的是如何把技術整合到汽車這款產品當中。
科技總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更加智能的汽車是一個趨勢,而汽車行業非常需要像Tesla這樣的公司去探索新的模式和領域,啟迪思考。智能汽車的未來就是能夠理解人類的需求。
在扎根一個地球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放眼浩瀚的宇宙,那里有無數個星球。人類應該以更加大膽和科學的態度,不斷探索與加快開發太空世界與宇宙未來。停留在一個地球上的思維是局限而狹隘的,不利于地球人之間的團結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