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螃蟹是人們口中的美味,也是好多動物口中的美味。可它們既沒有能飛的翅膀,也沒有強壯有力的爪牙,并且運動的速度也不快。蝦有蝦徑,蟹有蟹路,它們在殘酷的動物世界中,能找到自己的活路,就在于它們各自的路徑不同。
作為一個企業,可能你的資源積聚得不充分,沒有特別的優勢,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生存問題很嚴重。但這等等都不是你企業發展走彎路,沒有競爭力的理由。蟹有蟹路,找到了自己最好的行動途徑,才能活下來。蝦有蝦徑,蝦就不可能走蟹同樣的道路,否則它也就不可能存活下來了。
一個企業無論實際如何,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準確地判斷企業組織內部實際,以及所要面對的外部環境實際。把握住了這兩個實際,作出了恰當的判斷和決策,企業也就可以從小到大,突破種種艱難險阻,實現穩定發展。如果對這兩個實際把握不準,把握有誤,決策也就難免失當,與之相伴隨的也就只能是企業的陷困,乃至倒閉死亡。
張瑞敏 1984年底到海爾的前身——那個生產鐵葫蘆的小廠,資金沒有,人才沒有,技術沒有,設備沒有,員工的積極性也沒有,有的就是凈欠147萬元的債務。現在還有比這更糟糕的企業實際嗎?如果有,這個企業也就不存在了,最多還是一具進了火葬場還沒有焚燒的僵尸。但張瑞敏把握住了這兩個實際,作出了恰當的判斷和決策。在管理上從“禁止在車間大小便,禁止偷拿企業財物”開始,它不僅生存下來了,而且從極其困難的境地走向了經久的輝煌。
一個企業無論大小,無論所處的行業如何,只要把握住了內部組織實際和外部環境實際,也就可以獲得它所應該有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
一個企業有無決策競爭力,其關鍵就在于在把握住企業面對的這兩個實際的基礎上,從外部環境變化中尋找到機會,抓住機會。甚至是站在長遠發展的高度,作出預測判斷,不僅抓住現有機會,而且為將要來臨的機會做好準備。
這就是張瑞敏開始到海爾時所作的工作。他用最大的努力,爭取到了 冰箱 項目,這其中就包含有張瑞敏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預測判斷。
當時的中國家庭,能買得起冰箱的太少,用得起冰箱的更少。當時全國城鎮職工平均工資每月不到40元錢,全國農村農民月平均收入不到10元錢,可一臺冰箱售價低的也在2400元以上。可他竭盡全力上了這個當時一般人并不看好的項目,海爾也正是靠這個項目步入輝煌的。
蝦有蝦徑,蟹有蟹路。企業也就有了決策競爭力,也就能準確地找到自己的發展出路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