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各個公司的戰略執行力強弱不同,在模式相同或相似的情況下,執行力的作用就顯得更為關鍵。優秀的執行能力不僅可以保證戰略模式的推行實施,而且可以在執行過程中鞏固、優化模式的方向細節,形成模式和執行之間的良性雙向互動。看來,執行力的確是非常非常重要。
企業成敗的關鍵是執行力,有沒有執行力,能不能取得效益,關鍵有四大要素,第一,是“人員是前提”;第二,是“服從是根本”;第三,是“管理是動力”;第四,是“文化是核心”。
第一、人員是前提
有一則寓言故事,說某地的一群老鼠,深為一只兇狠無比、善于捕鼠的貓所苦,于是老鼠們聚集一堂,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心腹大患。老鼠們頗有自知之明,并沒有獵殺貓兒的雄心大志,只不過想探知貓的行蹤,早作防范。
大家討論了三天,開了三天會,最后才想出一個自認為好辦法:在貓的身上掛個鈴鐺。這個建議一提出,立即贏得一片叫好聲,可是突然有一只不識時務的老鼠說,這個決策好是好,但我有一個問題,我想問一問大家,由誰去給貓掛鈴鐺。
誰來掛鈴鐺,就是由誰去“做”,也就是執行。當然對于老鼠們來說,完成這樣的任務是有相當難度的,甚至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公司管理層在制定戰略模式時,首先要想到的是自己的員工是否執行的了戰略方案中的要求,只有戰略模式和員工能力相匹配的,戰略才會得到有效的執行,否則就不會有實際效果。
員工執行能力取決于兩個方面,一個是“愿干”,二是“能干”。愿干又能干的,被稱為人財,是公司的寶貴財富,這種員工是可遇不可求的。第二類態度好能力差些,被稱為人材,愿干而不能干,可以通過學習
,讓他們變得能干;第三類態度差能力強,被稱為人才,對于能干而不愿干的人員,很多老板很重視心態素養學習
,甚至寄托在傳統文化及宗教思想上,這樣做也是需要的,但僅此還是不夠的。試想員工都是成年人,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都是經過多年塑造而成的,改變他是很難的,所以關鍵還要設計能合作共贏的價值觀、管理機制和協作流程,讓其自動自發的變得愿干;第四類,既不愿干又不能干,態度差能力差被稱為人裁,這類員工一般是被裁員的對象。
提高執行力,首先要選對人,把執行力強的員工招聘進來,然后讓他變得更優秀。中國著名企業家、聯想的前董事長柳傳志先生對執行的看法是這么一句話,他說積極選拔合適的人到恰當的崗位上,還要鍛煉員工隊伍的執行能力。
第二、服從是根本
我們抓執行,你要從哪里開始抓?就從服從開始抓,因為不服從怎么談執行?你說“東”我說“西”,你說“狗”我說“雞”,你說“站住”我“往前走”。你說那是執行嗎?肯定叫不執行,所以執行必須要抓服從。
軍隊新兵入伍第一件事情要做什么?做列隊,訓練他走步,軍隊為什么訓練新兵走隊形呢?走隊形對于上戰場殺敵、效命疆場有實質幫助嗎?沒啥直接作用,但為什么軍隊兩個月三個月乃至更長時間要練習走隊形。
我的看法是,走隊形關鍵是要訓練新兵的一種服從的習慣,讓你立正你就要立正,要你齊步走你就齊步走,要你稍息你就稍息。然后有一天要打仗了,沖鋒號一吹,大家就沖了上去,這就是服從。
對于軍隊來說,服從具有兩個層面:從士兵來講,服從是不講條件的,沒有任何借口,千方百計的接受并執行的;從軍隊來講,要讓士兵服從,你的“命令”必須是可以操作的。如同“齊步走”口令,在執行中包含了:第一士兵聽到口令后先邁出左腿;第二,每一步的步幅為75公分;第三,每分鐘步頻為116步。
軍隊的管理為什么優秀?因為它有執行力,可以說執行力最好的地方就是軍隊,因為它有一個理念,叫做服從是軍人的天職。而我們告訴員工說你去辦一件事,什么什么樣的事?他會問為什么要去辦呢?不辦可以嗎?我晚一點辦好不好啊?我怎么樣可以做到啊?軍隊里沒有,命令一下,他首先說什么?他說“是”,聲音小了都不行,得大聲說。
服從也應當是員工的第一美德,任何發展戰略、
營銷
模式都要建立在員工服從的基礎之上,每一位員工都必須服從上級領導的指揮計劃
,服從是執行的第一步。一個團隊,如果員工不能無條件服從經理的命令,那么在達成共同目標中,肯定會產生障礙,;反之,則能會發揮出超強的執行力,使團隊勝人一籌。
所以執行很簡單,就是要抓服從,從服從抓起,然后才能談別的。
第三、管理是動力
有效地管理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執行”是目前管理領域比較流行的一個詞,都快被大家說爛了。執行沒有這么復雜,其實執行很簡單,就一個字“做”,說到就要做到、做到就要做好。執行就是做,不言而喻,提高執行力就是提高做事的能力,員工不做你希望的事情,只會做你檢查的事情。對待執行力,檢查到還要獎勵到,你獎勵什么,就會得到什么。
能夠提高執行力的管理動作必須具備三個要素:標準、制約、責任。也就是說,事情怎么做必須要制訂標準,要關注細節,要有人檢查,形成監督和制約;最后,事情做的好與壞一定要追究責任,好的獎,壞的罰。
你會得到你所獎勵的,即使它是錯的。有一天,一個漁夫看到船邊有一條蛇,口中銜著一只青蛙,看到垂死掙扎的青蛙,漁夫覺得它很可憐,便把青蛙從蛇的口中救出來放走了。但隨后,漁夫又對那條將要挨餓的蛇動了惻隱之心,便想給那只蛇一點東西吃。因為身邊只有酒了,漁夫便滴了幾滴在蛇的口中。
蛇喝過酒后,高興地游走了,青蛙也為獲救而高興,漁夫則為自己的善舉感到快樂。他認為這真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僅僅過了幾分鐘,漁夫聽到有東西在叩擊他的船板,他低頭一看,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看見那條蛇又回來了,而且嘴里咬著兩只青蛙——正等著漁夫給它酒的獎賞。
這個寓言說明了什么呢?人們獎勵什么樣的行為,就會得到更多這樣的行為。漁夫對蛇捕捉青蛙的行為給予了幾滴酒的獎勵,這使得蛇意識到它的這種行為是有利可圖的。
在這則寓言中,如果漁夫只救走青蛙,而不給予蛇獎賞的話,那么除非這條蛇的思維有問題,否則它是不會再咬著青蛙回到漁夫身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