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學的一大缺陷,就是未能正確考慮企業家的影響。在任何一家新企業中,企業家都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主要力量,但外界卻對他們缺乏了解。如果學者、投資者、政府工作人員和政界人士能夠更加了解企業家群體,資本回報率將得到提升,產業政策將變得更有效率。
然而,在與各式各樣的企業創建者合作多年后,我對研究人員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企業家天生富有個性,難以進行分析。有關這一課題的文獻既缺乏廣度也沒有深度;鑒于企業家對于就業和財富創造的重要性,這種缺失會讓我們付出沉重代價。
幾十年來,學術界試圖對企業家進行分類,以洞察他們的動機與成功的可能性。例如,羅伯特•霍納迪(Robert Hornaday)在1990年曾提出把企業家簡單劃分為“技工”、“推銷員”和“職業經理人”。第一類企業家以自己產品的技術特點為傲;第二類企業家是專注于賺錢的精明商人;最后一類企業家則以一種結構化的方法來經營企業,采納了大公司的許多慣用做法。“技工”熱衷于質量,但往往缺乏抱負。“推銷員”目光短淺。“職業經理人”能夠擴大企業規模,但行事可能過于僵化。
在此之前,奧維斯•柯林斯(Orvis Collins)在1964年也進行過一項研究。在《The Enterprising Man》一書中,柯林斯及其同事們寫到了讀MBA的“科班”型企業家,繼承家族企業的“子承父業”型企業家,一旦機會出現就抓住不放的“機會主義”型企業家。而1987年,道格拉斯•格雷(Douglas Gray)還給出了一套更廣泛的分類,包括“獨奏家”、“發明家兼研究員”、“收購者”、“投機者”、“追求生活的企業家”和“集團企業首腦”。
所有這些研究工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個性類型與結果。例如,“推銷員”可能成為“集團企業首腦”,“職業經理人”可能是“收購者”或“發明家兼研究員”。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心理特點、背景經歷以及如何預判出佼佼者。
當然,現實中人不會完全符合這些理論定義。企業家天生就是要打破規則的,他們不會遵循關于其個性和動機的種種規則。如果他們的魔力能夠被人們一眼看出,那么識別和資助明日的商業翹楚就再太簡單了。
任何一位風險投資家都會告訴你,要預知哪些投球會變成漂亮的擊打、哪些雄心勃勃的企業家會栽跟頭并一蹶不振,是多么的困難。
我愿意認為,我對潛在商業合作伙伴的判斷力在不斷增強——這是理所當然的,我畢竟在商界打拼25年了。但我不敢保證每次都判斷對。最引人矚目的人物也可能遭遇商業滑鐵盧,最堅強的人物也可能垮掉。我讀過無數關于企業家應當和不應當具備特質的清單。但是,那種“完人”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而且無論如何,許多現實中的商業翹楚都永遠不會具備所有的優秀特質。
不過,我的確堅定的認為:就企業家而言,長處要比短處更重要。盡管你存在諸多短處,但如果你具備一、兩項非凡才干,或許足以助你登上頂峰。因此,如果你是一位杰出的推銷員,或是一位優秀的發明家,或是一位了不起的伯樂,這可能就夠了——即使你扮演不好總經理的角色。企業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全才。與藝術家、作家和其他創造性人才一樣,企業家會極其迫切地感到自己要去完成某項使命和掌握某項技能。此外,企業家必備的品質還包括欲望和干勁,運氣和某項特質(例如上面所列的那些)也是必需的。
即使我們擁有一個完備的數據庫,能讓我們詳盡查閱每位健在企業家的材料,也不會有人能給出絕對無誤的預判。那些登上頂峰的企業家有著五花八門的個性,這說明成功并不是由某一基因決定的。我想,這一結果會讓我們所有人都感到寬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