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股市大漲收盤后,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這次發布的文件被市場稱為“國七條”,與2004年和2014年兩次發布的“國九條”并列,是中國A股市場的重要里程碑。2004年的“國九條”發布后,股市下挫跌破1000點,之后是一輪暴漲暴跌:滬指在2007年10月達到6124點后,2008年暴跌至1664點。2014年的“新國九條”發布后,之后又一輪暴跌暴漲:滬指在2015年6月沖上5178點后,2018年暴跌到2440點。
和此前兩次“國九條”不同的是,“國七條”劍指上市公司質量,意義深遠。一個國家為什么需要股票市場?2020年《證券法》修訂版明確提出了全面推行注冊制,由此演繹,推行注冊制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相輔相成的。于是就有了本文的話題:證券金融驅動產業創新。
現代股票市場本質上是資產交易市場,具有三大功能:其一為融資人服務;其二為投資人服務;其三驅動國家的產業創新。資產交易和商品交易的共性是規則平等,買賣雙方,各得其所,市場本身不偏不倚,才能供銷兩旺,繁榮經濟。和商品交易不同的是,資產交易市場上交易的是商品化的企業,質量高低主要取決于投資人的選擇。于是在資產交易中,優質公司脫穎而出,新興產業順理成章,企業的優勝劣汰,自發形成產業的優勝劣汰,最終驅動著國家的產業升級和創新成長。
通俗而論,證券化交易就是三點:1.不可分割的資產可以分割;2.不能交易的資產可以交易;3.尚未兌現的預期可以變現。所以在思想創造財富的時代,納斯達克市場最早的廣告語是:“任何公司都可以上市,時間將證明一切”。也正是納斯達克市場的實踐證明了這句話,才有了當年的英特爾,微軟和今天的特斯拉。
企業的高成長有兩大來源,其一是資本積累;其二是公司融資。就像火箭升空有兩級驅動一樣,沒有融資和再融資的資本市場,企業靠利潤積累,難以實現高成長,更難實現創新成長。在資本市場不發達的經濟體,銀行金融偏好重資產,這就是重資產高杠桿的產業模式。在資本市場發達的經濟體,證券金融偏好輕資產,這就是輕資產高成長的產業模式。由此演繹,中國經濟的轉型必然是從重資產模式升級到輕資產模式。更重要的是:重資產模式的“輸血管”是超額貨幣+居民儲蓄。如今國民儲蓄偏好逐年下降,廣義貨幣(M2)突破216萬億元,增長速度遞減。銀行金融驅動的重資產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取而代之的幾乎必然是證券化驅動產業創新,因為,輕資產高成長的企業才能獲得追逐暴利的投資人追捧。
銀行金融和證券金融是兩種金融業態,可以簡單概括為兩個直接和兩個間接:直接融資與直接投資是證券金融;間接融資與間接投資是銀行金融,還可延伸到財富管理。伴隨著資本市場的成長成熟,公司融資渠道不斷拓寬,輕資產高成長的產業模式就和證券金融相得益彰,所以說中國經濟正處在從重資產高杠桿和銀行金融轉型升級為輕資產高成長和證券金融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