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時代都有一些做人的規矩,老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代人一邊講公開透明,一邊又講“隱私”?其實在多數人都“無產”的時代,家徒四壁最透明,何談“隱私”,偶爾有一點不倫之“想”,還要“狠斗私字一閃念”。
改革開放40年,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標準就是從“無產”到“有產”,貧困人口和富裕階層的差別若只說一點,那就是貧困人口“無產”所以不承擔風險。如今人們都知道了現代社會的基本常識之一:富貴險中求。因為人們走進了城市,而城市是風險社會,主流財富是風險財富。由窮至富,是因為你創造或持有了升值資產。反之,由富變窮,是因為你持有了貶值資產或過度使用了金融杠桿。時至今日,多數人都領悟了資產有“價值”:可升值,可保值,亦可貶值!
資產“價值”的背后是趨勢,人生不能同時踏入兩條河流。老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城市化高歌猛進之時,房地產是升值資產;在城市化接近尾聲之際,現代家庭的財富偏好就會逐漸從不動產偏好升級為流動性偏好,再升級為收益率偏好和波動性偏好,從而自發地走進了證券化驅動產業創新的趨勢。很多人以為股票市場就是投機,就是零和游戲,其實不然。股票的背后,既有騙局,亦有趨勢。是人類追求暴利的欲望,令人鋌而走險,前赴后繼,最終驅動了一個又一個新興產業的誕生!
巴菲特的傳奇,和他絮絮叨叨的“理論”沒有關系,而是他堅守了投資致富的信仰,創造了“滾雪球”的人生。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在2000年問他:你的投資理論如此簡單,為什么沒有人學你呢?巴菲特回答說:因為他們都不愿意慢慢致富。這就提出了今日話題:薦股無朋友,問股不道德。
薦股,是和股票市場與生俱來的職業。巴菲特常說他的理論85%來自于格雷厄姆,15%來自于費雪。兩位理論大師開創了“薦股”的職業:其一是《證券分析》,其二是《怎樣選擇成長股》。然而股票市場不留情面,兩位理論大師各自的投資業績可謂慘不忍睹,如今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一季報也慘不忍睹。
股票市場的第一性是永恒的不確定性!股市或股票的波動背后是人性,是追求暴利的欲望。問股,顯然不想“慢慢致富”,而是想一夕暴富,以為能找到“股神”指路或內幕消息,從此搭上發橫財的快車。賺了,夸人幾句還算善良,更多的人,賺錢夸自己聰明,賠錢恨他人半生。無論是問股還是薦股,結局都一樣,問股不道德,薦股無朋友。問股者,總以為可追求確定性;薦股者,自以為是“聰明投資人”。
中國經濟的城市化已經進入了尾聲,如果不按“常住人口”統計,按照“來了就是城市人”統計,中國的城市化率已超過78%!此前點燃財富效應的房地產市場開始崩裂,中國樓市的總市值早已超過了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經濟體之和(不包括小產權房),而家庭財富中的金融資產卻僅占美歐日三大經濟體的11%~12%。中國經濟加速了證券化驅動產業創新的步伐,家庭財富的房地產占比將逐年下降,金融資產占比逐年提升。奉勸諸位,請保持“慢慢致富”的心態,你偶爾會有一夕暴富的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