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人傳人”引發的恐慌,必然產生經濟動蕩。經濟學家的本能反應是和17年前的“非典疫情”進行比較,再做出“理性”分析。
2003年的“非典疫情”也是一只黑天鵝,事前無征兆,事后有數據。股市下跌幅度最高9%,經濟增速回撤不到1%。據此估算,節前股市已跌破滬指3000點,2月3日開盤后再跌,下一個支點是滬指2850點,最悲觀的預期也不過再下一個臺階——跌到滬指2750點區間。
經濟增長呢?綜合各種“預測”,最悲觀的是2020年或將跌破5%,似乎也在預期中。
然而,黑天鵝事件既然是“不測風云”,上面就只能是猜測而非預測。

“非典疫情”與當前的經濟現狀幾無可比性
和17年前的“非典疫情”相比,至少要看到4個差別:
1.“非典疫情”發生之時,中國經濟處于上升階段;
2.當時的經濟增長模式為“雙投”——央行投放貨幣+政府主導投資;
3.土地財政+超額貨幣點燃了房地產開發的狂熱;
4.股市中綻放的“五朵金花”和經濟增長相互激勵。
現在不一樣,經濟增長處于下降趨勢中,“新冠黑天鵝”此時爆發,堪稱雪上加霜:
宏觀經濟可用的政策工具屈指可數,功效遞減。在過去10年的轉型中,“雙投”模式退出,取而代之的是“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春節前后遭遇重挫的恰恰是“雙創”板塊。尤其是餐飲、旅游、文化、娛樂等現代服務業,2/3的業務蒙受毀滅性打擊,1/3的企業或將一蹶不振。經濟增長速度評價的是經濟增量,當前及今后3-6個月的經濟重災區是存量經濟遭遇重挫,僅從這一點看,17年前的“非典疫情”及之后的經濟表現和當前的經濟現狀幾乎沒有可比性!

被“新冠黑天鵝”挑戰的“免疫力”!
我不否認經濟學界同僚研究17年前“非典疫情”及事后經濟表現的價值,只想提醒各位:“新冠黑天鵝”可能按下了牛市休止符,至少兩三個月內看不出方向。我們不僅要看第一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而且要看存量經濟的微觀經濟數據;不僅看增量產業結構的調整,還要看存量經濟結構的調整。因此建議股市投資人止損變現,靜觀其變。俗話說,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新冠黑天鵝”此時畫下休止符有雙重含義:其一是牛市休止符,其二是經濟調整期。中國經濟開放和股市制度變革的源動力依然存在,最樂觀的經濟結果是“新冠黑天鵝”加速經濟轉軌,除舊布新,產業創新的節奏反而會因此提速。2018年年底判斷熊市終結,我們重點關注“四大牛群”,實盤投資(和新生代投資人培訓)聚焦在大科技、大健康和金融科技。如果經濟轉軌如期加速,牛市或將在第三四季度卷土重來,滬指和創業板再創2020年新高。
“新冠黑天鵝”的挑戰有二:其一人的免疫力,其二是經濟免疫力。從新冠疫情播報看,恐慌情緒被嚴重放大了,這會助推舊實體經濟的退出。但從市場經濟的免疫力看,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創新,經濟減速助推財富增長,新實體經濟破繭而出的趨勢不可逆轉!
2020年2月2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