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董事會總說繼任計劃是最重要的工作,但上市公司董事很少說到做到:標普500公司CEO平均任期將近10年。這和私募股權(PE)投資圈子形成鮮明對照。PE投資公司通常會投幾十家公司,每投一家,幾乎總會換掉CEO。
相比上市公司董事一輩子只參與幾次CEO更替,PE投資公司高管可能每年都選聘好幾名CEO,在職業生涯中參與聘用的CEO多達幾十、上百位,因此,他們洞察趨勢、從成功和失敗中學習的能力比較強。
為更好地總結和利用PE投資人的這項技能,高管獵頭公司DHR International的杰弗瑞·科恩(Jeffrey Cohn)和咨詢公司Green Peak Partners的J·P·弗勞姆(J. P Flaum)調查和采訪了32家PE投資公司(包括黑石集團、凱雷投資集團、KKR、銀湖資本)的管理合伙人,了解他們以往和現在選聘CEO的流程。
比較出人意料的一項發現是,投資人對履歷和經驗等傳統指標的關注度降低,更加重視軟技能。“PE投資公司和上市公司董事會的理念、運作方式和流程有很大不同,”科恩說,“PE公司承受的風險更大,對選錯人造成的損失感受更強烈。”
研究者得出五項結論:
履歷和經驗沒那么重要。
CEO職位空缺時,選擇有職位經驗和行業經驗的人會比較安全,但第一個條件嚴重限制人選范圍,滿足第二個條件的候選人則可能因為對行業過于熟悉,容易墨守成規或重復之前公司的戰略。同樣,過于看重候選人履歷中的量化指標,也可能誤入歧途:有些成績可能帶有“正確時間正確地點”的偶然性,或來自團隊共振而非個人能力。即便同在一個行業,企業所處競爭地位不同,需要的技能也可能大不相同,如成本控制、產品創新或商業模式變革等。研究者指出:“過往成績很少適用于當下挑戰。”
很多受訪者說他們逐漸愿意考慮“非主流”人選——沒上過名校,也缺少傳統上必備的職業履歷。其中一位這樣說:“我們需要能在陌生環境中快速學習的人,活力、敏捷和耐力比行業經驗更重要。”
團隊技能是重中之重。
在13項理想CEO特質中,受訪者最看重的是組建高績效團隊的能力。這并不意外,因為很多PE所投公司都面臨轉型,新CEO必須徹底重組高管團隊;再者,由于這些公司通常比上市公司規模小,CEO會更多同下屬一起參與一線工作,而非授權管理。
PE投資人說,為找到善于建設團隊的領導者,他們會排除兩類人選,一是談論成績時總說“我”的人,二是因為“秀智商”顯得傲慢,從而妨礙雇用和培養人才的人。一位PE投資公司高管告訴研究者:“我們會在面試時問‘你跳槽時有多少人跟著你’這類問題。其中一位CEO把31名同事帶到了新公司,這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緊迫感比同理心重要。
PE所投公司運營時間表很嚴格,業務改進、投資兌現都有期限(后者通過收購或IPO實現,周期一般為5年)。由于時間緊迫,標的公司CEO應準備好接受嚴格監督,以及對成本削減和收入增長速度的要求。研究者指出:“很多CEO候選人對PE的快節奏望而卻步,習慣了優裕、資源充足環境的人尤其如此。”
并不是說CEO不應傾聽客戶、關心員工,但他必須果斷行動,敢于承擔后果。一位PE投資人說:“我不否認同理心的價值,但更重要的是分清輕重緩急。有些領導者同理心太強,無法做出困難但必要的人事決策。”
韌性是必備條件。
家長都知道韌性對孩子人格成長的重要性;PE投資人同樣將韌性視為領導者的重要素質,并因此對一路走得太順的候選人持保留態度。
“PE投資公司希望所投公司CEO曾遇到挫折、犯錯誤和偏離正軌,但仍奮力生存下來。”研究者說。在公司轉型關口,領導者可能遭遇不利局面,因此這項素質特別重要。“商業計劃從來不會按預想的實現,”一位受訪者說,“如果CEO不能做出調整,我們就有麻煩了。”
本真(坦誠)同樣關鍵。
和“韌性”一樣,“本真”一詞也被過度使用,有時含義模糊。研究者經過調查發現,PE投資人將本真理解為坦誠,包括及時、誠實地傳達壞消息。考慮到股價波動,上市公司分享負面消息必須小心翼翼;而在PE所投公司,實時信息共享具有優先性。一位受訪者說:“我希望所投公司CEO有信心對投資人保持透明,包括團隊情況,以及所有壞消息。我絕不希望他‘管理老板’,或被恐懼控制。
最后,PE標的公司和上市公司的CEO選聘還有一點不同:PE投資人在很短時間內(通常不超過9個月)判斷新CEO能否勝任,和上市公司董事相比,他們會更快安排失敗的CEO退場——而且在復盤時認為自己行動還不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