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用這樣一個“有新意的老故事”來闡明他的投資邏輯:
一是人品好。有信用,懂感恩。“多年后依然記得把股份給投資人,”他笑說。
二是懂行業。徐小平解釋說,這個小伙子第一次創業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不懂互聯網,后來問他當初為什么一定要做互聯網,他的解釋竟是因為杭州是互聯網之都,有馬云。任何人都可以改行做其他工作,但關鍵在于改行的工作和之前的有沒有關聯性,有沒有能力做新的事情。
三是有經驗。如果創始人沒有經驗,要考慮他的團隊是否有經驗。
而提到經驗,北極光創投創始合伙人鄧鋒的觀點是:經驗不如能力重要。經驗可能會將人束縛在一個框內,而能力特別是學習能力卻能讓人有突破,因為只要比公司成長得快一點,就能成為偉大的企業家。此外,鄧鋒尤為看重的是價值觀,這決定了一個人一輩子的格局。“投資一個人,其實是在投他一輩子走的路。”
饒毅則強調了商業模式的重要性,他舉例說,母夜叉孫二娘開酒店的商業模式就是拿前一個顧客的肉體作為下一個顧客的食品,這種商業模式當然會節約成本,但是這是不正確的,不能支持。
投資大佬眼中的未來五年的風口行業
當然,投資人在選擇企業時還會堅守的一點就是緊抓行業趨。O2O、智能硬件、互聯網金融、B2B……伴隨著創業浪潮的是迭起的創業風口,而投資人往往早于市場三五年就已發現了即將發跡的下一風口。
在鄧鋒看來,在科技創新領域,未來五年有三大行業值得投資:
一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IT,包括智能硬件、大數據、云計算。近兩年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突破性進展可能會帶來重大改變。比如機器人,如今的都是服務機器人,未來可能會出現情感機器人。
二是生命科學、健康醫療。基因測序近兩年在成本上降低很多,所以未來在癌癥診斷、病菌診斷等方面可能會有重大突破。
第三方面則是以新材料為主的包括能源、環保等相關行業在內的先進制造行業。
中美兩國創業差異
而投資邏輯在不同的創業環境中雖然有相通之處,但依然有諸多個性化的因素存在。鄧鋒就對中美兩國的創業環境進行了比較。
他認為,首先中美兩國在生態環境上就有很大的差異。在美國,工業和校園的距離和短,而中國兩者之間的圍墻卻很厚,往往是校園不知道工業需要什么,工業不知道校園有什么,兩方都不知道從何下手。
其次,在中國,往往不知道大學和企業該如何分知識產權,如何把教授變成企業家。其實教授是不用變成企業家的,這在美國有很好的案例。
當然,中國的創業也有許多好的外部環境。比如說中國政府對高新技術的支持,而且政策也在慢慢改變,相信未來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注:中國的創投市場,一邊廂是資本寒冬論甚囂塵上,死亡名單觸目可及;另一邊廂是創業熱情持續高漲,優質項目被競相追逐。如何看待時下創投環境?什么是入投資人法眼的正確姿勢?11月5日,在由財新傳媒主辦的第六屆財新峰會的新知論壇上,投資家、實業家徐小平、鄧鋒、黃曉慶,知名科學家魯白、饒毅、謝宇圍繞科技創新和未來投資進行了討論,分享了關于金融與科技創新關系、中美創業環境差異、投資人投資邏輯以及未來五年內創業風口等方面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