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當各類報告數據都在顯示,移動支付職場正在逐年增加,相關報告指出預計到2018年國內移動支付的交易規模有望超過18萬億,推及至全球更是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移動支付的未來已經跨進到一個無限可能性的時代,心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移動支付的創新與變革:生物技術發展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軍移動支付市場,移動支付技術開始加速演進,類似二維碼支付、聲波支付、指紋識別及刷臉支付等新型的移動支付技術逐步興起,并與生物識別技術深度融合。移動支付的形式在已經為人熟知的遠場支付如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以及近場支付如NFC之外。越來越多的花樣百出的移動支付方式正在侵占移動支付市場。
事實上,目前全球的互聯網巨頭都在探索基于生物識別的移動支付應用。
在國外,蘋果發布的Apple Pay,支持Touch ID指紋支付。三星也積極探索生物識別技術,推出了人臉解鎖應用。在去年,瑞典一公司開發出一種生物識別系統,消費者在進行交易時,用手掌掃描識別,短短幾秒鐘就可以支付賬款。
在國內,以近來最火爆的人臉識別支付為例,除了阿里發布了人臉識別技術之外,微信也提供了人臉識別接口Face++。翼支付則作為國內移動支付市場先鋒,于去年底在全國范圍內率先試水人臉識別支付,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免卡免密支付。
三星集團下屬的 Samsung SDS 今天對外宣稱即將發布自主開發的生物識別移動支付服務,初期在韓國推廣,隨后擴展到全球各地。
O2O補貼大戰能否改變支付行業
在國內移動支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拜O2O的推動發展所賜。尤其是如之前阿里的3.8生活節,百度策劃了三七女生節,百度糯米選擇電影票這個傳統行業領域切入,以“三塊七看電影”活動營銷發力推動百度錢包的綁卡量。
無論是哪個切入角度,這種補貼讓利的做法在中國還是非常吃香,也是有了之后如京東的“搶吧”。
不久前阿里策劃了日前,京東接棒,在京東網銀錢包的應用中,悄然多出了一個購物項目:“搶吧”。京東網銀錢包用戶可以一分錢抽iPadair2、易用到車代金券等之類的活動。但前提是必須綁定銀行卡,而用于搶吧的商品以購物模式呈現,用戶可直接在網銀錢包內下單購買。
而這些活動背后的本質都是支付場景暗戰,他們寄希望通過各種O2O營銷推動綁卡悄然培育支付習慣。
尤其是現移動支付的蛋糕還足夠大,紛紛入場的覬覦著還依然而已從中挖掘出自己的用戶流量。只是無論是支付寶、微信支付還是銀盛支付,支付本身只是一種工具,并未真正改變支付后臺。其創新更多依托的是用戶場景的創新,和服務能力的拓展。
互聯網金融拐點和眾籌未來
移動支付市場有幾個特點:
第一,全球或正朝著無紙化貨幣時代邁進,出租者、小額消費等領域,移動支付或正逐步取代傳統支付市場。
第二,移動支付降低金融服務成本,進一步提高消費群體覆蓋面,小微企業金融信貸服務更靈活。
第三,移動支付推動線下發展,給消費者、商場、小企業帶來更多價值,實現多方共贏。
第四,去年以來,咱們國家移動市場呈現爆發增長,根據數據顯示,手機支付增長迅速,用戶規模超過2億,半年增長速度超過50%,移動支付發展潛力巨大。
第五,根據市場機構預計,到2017年全球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將超過4萬億元,年增長幅度超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