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鑒于此,《創業家》雜志調查了177位創始人,同時采訪了上十位投資人,第一次全方位地勾勒了創投圈的“VC潛規則”。創業者一定要看啊。
最值得創業者警惕的莫過于投資人投成大股東。同樣是賽富,曾要求通過購買國有股東的部分進入中國第一家在美國 上市 的疫苗公司科興生物,未果,隨后悄悄用賽富4期基金在二級市場購買科興生物股票,持股比例高達15%(2011年7月16日數據),比公司創始人尹衛東的持股比例11.4%還高,尹衛東在公司股東大會上徒嘆“自己沒錢成為更大的股東”,在雷士照明事件當口,他只能對賽富嚴陣以待!
最讓創業者厭惡的是不尊重創始團隊,過度干預企業日常經營。某位80后創始人在融資時曾被一個著名的VC投資人召見,他向《創業家》抱怨,這位投資人對他“沒有最基本的尊重”, 于是,他只呆了40分鐘,拔腿就跑,“我覺得他不認同這個投資領域和方向,寒暄幾句就算了(嘛)。但見了面之后,不是在問一些合理的問題,而是噼哩啪啦地把我說一通,跟教育小孩子一樣,顯示自己很牛。你不認同,干嘛還找我?”
還有個別投資人一天給創始人寫幾十封郵件,事無巨細地指出創始人工作中的種種問題,而且郵件抄送給中層以上的所有員工,這讓創始人臉面無存,深惡痛絕。
最讓創業者覺得惡心的是不尊重商業機密,獲取企業信息后轉投資競爭對手。被“出賣”的感覺讓很多創業者心痛不已。某互聯網上市公司的女創始人在創業歷程中,就被某知名投資集團董事長“出賣”過一回。公司艱難的時候,她找到那位熟諳創投圈的人士幫忙。觥籌交錯中,她毫無戒備地透露了公司底牌。很快,關于她的很多商業機密,最大的競爭對手都知道了。
最讓創業者覺得可恨的是缺乏投資誠意,投資意向書的實際投資率較低。本期《創業家》雜志的封面專題《銀杏困境》一文中提到的銀杏資本作風很猛,上來就以高價誘惑小創業者不要再跟別的投資人談了,但當創業者真的拒絕掉其他投資人之后,卻被冷處理,對方最后以“另外一個團隊準備投競爭對手”、估值打七折等理由拒絕投資。
最讓創業者覺得鬧心的是缺乏耐心,對創業團隊的經營目標設定脫離企業發展規律,要求業績對賭。俏江南創始人張蘭2011年8月公開抨擊鼎暉,稱引進鼎暉是俏江南最大失誤。其原因在于俏江南上市計劃受挫,愿賭服輸的話,需高價回購鼎暉投資的股份。愛國者創始人馮軍至今不肯對外披露與鼎暉對賭細節,但愛國者總裁曲敬東、副總裁黃輝華等高管的出局或離職,從一個側面說明他的日子并不好過。
最讓創業者鄙視的是在投資過程中謀求個人占股、回扣等個人利益的投資人。在雷士照明風波中,賽富亞洲創始合伙人閻焱與另一合伙人林和平被曝2006年投資雷士照明時“索要3%期權”。 一般而言,管理基金的普通合伙人(GP)除了拿管理費,還可獲得投資利潤的20%作為收益(carry)。如果閻焱所言非虛,則其期權獲利的分成比例大大高于carry。這意味著,GP完全可以用抬高被投企業估值的辦法去換取一定比例的期權,從而使自己獲益更多,有限合伙人(LP)的利益則可能因此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