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圈中,富有傳奇色彩的造富神話,正是中國文化市場的巨大潛力在國家政策強力刺激下釋放的信號。但是,融資難一直是困擾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看上去投資商、融資方式很多,但是真用起來,企業不一定都能玩轉。缺少文化產品的評估體系、投資人對產業鏈風險的不確定等等問題,成了這座“最后的金礦”被大幅開采前亟待解決的問 題。
大眾對規模不大的文化企業存在認識上的不足,認為他們信用度不高,難以用有形的資產來衡量其穩定性。而文化企業的無形資產是其信用組成的重要部分。對于文化企業來說,建立起完善的無形資產評估體系,讓信用成為文化企業的融資助推非常關鍵。在融資過程中,華誼的三大經驗值得其他企業借鑒:第一,華誼明確知道自己處于成長期,力挽狂瀾很難做到,所以迎合 資本市場 口味,對資本市場不認可的項目不碰;第二,華誼建立起了一支優秀的團隊,他們很清楚企業融資的目是為了有更好的現金流去做更大的項目;第三,作為華誼的領導人—王氏兄弟,與資本方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善于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