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對IPO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從方方面面進行充分的準備,那么很可能,令企業興奮不已的IPO會成為一個能帶來短暫繁榮的肥皂泡,只能讓企業綻放瞬時的華彩。例子舉不勝舉。看看A股的 上市 公司,有多少企業在IPO后第一年實現騰飛,兩三年后就業績下降,接下來就陷入虧損?有多少企業上市后短短幾年,就被ST、PT?
既然IPO不能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管理和發展能力,那么,CEO們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的CEO,對IPO應該持怎樣的正確態度?在IPO之前,CEO應該有怎樣的思維轉型,并要在 企業管理 的方方面面,做好什么樣的準備?IPO之后,以 資本市場 為踏板,企業要想獲得自己期望的全新發展,實現質的提升,應該施行哪些行之有效的變革?
IPO是最貴的籌資方式
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比較狹窄,許許多多的中小企業為融資問題絞盡腦汁。但是,IPO是否是所有企業最好、最適宜的融資方式?對IPO懷著熱切期望的企業領導者,都應該認真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IPO融來的資金的確無須付息,但眾所周知,發行股票,是把企業的權益資本,也就是股權發給投資者。權益資本最大的成本是機會成本,投機性很強,如果投資回報達不到預期,投資者就會拋售企業的股票。目前在國際上,一般認為權益資本的最低回報率要在15%以上,因為,股東的投資需要補償其機會成本,同時股東還要以高的回報來補償可能的投資風險,事實上,新興市場上,股東要求的回報率更高。但債務投資要求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因此放棄了更高的回報的要求,因此,回報率遠遠低于15%。從這個意義上講,發行股票是最貴的籌資方式,其成本遠高于債務資本。如果企業沒有很好的資產的盈利性,根本無法支撐這么昂貴的成本,這正是許多企業在IPO不久就陷入虧損,或者申請退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在美國那樣成熟的市場環境,CEO們在融資時作何考慮?
美國 經理人 的籌資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動用公司留存,就是盡量要求股東不分配當期利潤;第二種方式是發債,發行定向的、不可轉換的債券,其中主要是銀行貸款;第三種是發行可轉換債券;排在最后一位的才是發行股票。他們認為,發行股票的風險太大了。與之相反,今天的中國企業家,卻往往把IPO作為首選的融資手段。實際上,企業上市后,既要保證良性的增長,又要保證利潤的留存,還要滿足資本市場投機性,會令企業不堪重負,并且出現“拔苗助長”的狀況。
IPO后 企業資本 急驟擴張,但如果業績不能與資本的規模同步,企業利用資源的能力反而下降。因此,到底選用哪種方式進行融資,CEO們應該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慎重考慮。
IPO僅僅是開始
眾多的案例表明,企業能否利用好IPO所帶來的資本和資源,還要看自身的能力是否過硬。青島海爾和馬鋼股份于1993年同年上市,當時,兩家企業的財務報表都比較好看——馬鋼上年贏利1億多元。但拿到從資本市場募集到的大筆資金后,馬鋼股份卻不知道如何應用這大筆的資金,業績連連下滑,到第三年,利潤只有3000多萬元。海爾借助資本的力量,充分釋放了多年積累的企業管理優勢,大量地去吃“休克魚”和“慢魚”,從而締造了今日的海爾帝國。
這充分說明,通過IPO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只代表你擁有了資源,并不代表你擁有利用資源的能力。IPO對企業來說,僅僅是個全新的開始,更多的考驗還在后面!通過IPO拿到大筆資金后,勢必要急著為這些高成本的投資尋找出路,若這個過程帶有盲目性,企業一定會出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IPO就成了一劑猛藥,會使“消化不良”的企業死得更快。
反思IPO后短短幾年就出了問題的企業,基本都是 企業戰略 方針不明確,表現盲目性,投機性,再加上自身的管理基礎不牢,企業贏利管理能力弱,根本無法支撐資金迅速放大后企業發展的需求。因此,企業在IPO之前,就要有系統的戰略目標,有整套的系統規劃,并通過提升 財務管理 能力和 人力資源 建設強化企業的管理平臺,強化企業的資產贏利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利用IPO所獲得的資金,推動企業良性發展。
如何借IPO實現企業騰飛?
那么,在成功實現IPO后,企業如何借力IPO實現騰飛?《經理人》認為,至關重要的問題是:CEO們的思維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變革——
IPO僅僅是手段,不是目的。IPO似乎能使企業和企業家“一夜暴富”,但要知道“市值”僅僅是“市值”,是市場交易評估的一種計算方式,對企業經營者的正常經營來講是意義不大的,一個只盯著計分牌的球員是打不好球的。真正促進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IPO僅僅是一種獲得資金的手段,絕不能把手段當目的,更不能把手段當成實現企業快速發展的惟一途徑。
慎重使用高成本資金。IPO所獲得的資金成本高,而且流動性極強,因此,對這種資金的使用要慎之又慎。現在,有不少上市公司不知道如何使用從股市融來的錢,有的看中了某些行業的短期暴利,比如一窩蜂去做 房地產 ,而房地產又是投機性極強的行業,暴利的背后也存在著極高的風險。一旦在 房地產行業 被套,反而會把主營業務拖垮。如果在股市募集的資金沒有好的回報,短短幾年,企業的后續經營就無法支撐。
要能抵御資本市場的各種誘惑。任何企業,主營業務的增長都是隨著能力的支撐逐步上升的,但是中國證券市場相當不成熟,需要短期內快速提高經營 績效 ,甚至還需要各種“概念”炒作推動股價變動以滿足大部分短線投資者的投機需求。希望企業家們都能問問自己:你到底是做企業還是做投資、做投機?你是做資本炒家,還是借助IPO來做強自己的實業?想清楚這些問題,是能否抵御住資本市場各種不健康的誘惑的關鍵。
借助上市的力量,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建立一個優秀的董事會。很多上市公司融到了資金,但并沒有真正改善企業的治理結構,決策機構——董事會還是原來的人,請幾個有名的經濟學家充當擺設和“花瓶”。要學習韓國“三星”公司改善董事會的組建,提高決策水平,從而重塑“三星”輝煌。實際上,企業的董事會里應當有資深管理專家、財務專家、法律專家,并且要有真正重視自己的社會公信度的,對企業的發展與管理有幫助的人。企業要善于借助上市的機會,積極利用外部股東的力量來促進經營與發展,把社會公眾股東的聲音轉變成促進企業成長的動力。
讓企業的財務透明化,建立企業長遠發展的平臺。財務不透明,使企業與股東、社會之間缺乏溝通的平臺,同時也無法保證企業的規范化、守法經營和長遠的發展。有些企業為了上市或者為了向股東們展示當期的“優良業績”,不惜利用各種手段進行包裝,譬如虧在暗處、不核消壞賬、不處理積壓存貨……導致兩三年后企業資產質量嚴重下降。要知道紙永遠是包不住火的。
借助上市帶來的知名度的提升,推動管理上臺階。要利用上市帶來的品牌效應,整合利益相關者進行合作,并吸引一流的管理者加盟,迅速強化人才隊伍結構調整,從而實現企業管理的全面提升。要學會管理公眾公司。一個公眾公司,要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要能夠接受別人對你的指責,別人對你的審計,也要學會披露信息,積極有效地與社會公眾進行溝通,力求公開、公正、公平。
IPO后,CEO還要學會利用企業化的力量。一人獨大,在中國企業界尤其是民營企業非常普遍,但IPO后的企業已經是一家公眾公司,它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也不可能由一個人說了算!通過優化企業治理結構來實現科學管理,提高管理的透明度,降低投資的盲目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使企業的發展更加穩健。
衷心地希望所有在證券市場成功IPO的企業,都能在資本的助力下,插上騰飛的翅膀,獲得業績與管理的雙重提升,讓企業真正健康、穩定和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