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我們從經濟史角度來看,明清各大商幫之所以能夠繁榮,是跟他們控制了當時的中國金融產業有關系,但是那個金融產業是沒有建立在現代銀行業這樣的前提下。所以現代銀行業異地通兌,存、貸款的模式進入中國以后,商幫能夠存在靠血緣、地緣形成的金融關系就被打破掉了。
所以1978年中國開始搞民營經濟以后,金融上的短缺一直是中小企業最大的困擾點。企業也是從小做到大,當你們還是小企業的時候,也面臨國有銀行不愿意給你們貸款,拿不到錢等。但你們還是活到今天,還做到那么大,一定有很多辦法。
這次渣打銀行和21世紀經濟報道發布的中國新商幫金融生態白皮書反映了一個令人沮喪的現狀。解決了中國80%就業人口的中小企業,有80%是沒有得到過一年期以上的中長期貸款,80%企業的流動性不足,這是剛才我在白皮書上所看到的一個情況。
車建新:我是中國民營企業發展的見證,從小走到大的,年齡雖然不大,但是做企業已經24年了。我記得我們公司是我借600塊錢開始創業的。借600塊錢就不說了,我記得我當時問銀行借錢,第一筆錢借了5萬元。那應該是在1993年,那個時候我跟信用社主任拼命游說,拼命交流,借到了5萬塊錢。我記得這5萬塊錢最起碼借了5個月。
梁信軍:我們第一筆貸款是25萬塊錢,四大國有銀行之一,我們存在那邊的現金應該有1000多萬,存了1000多萬只能貸給你25萬,還覺得是給你很大的面子。
銀行首先要保證借給你的錢是否安全。第二,中小企業要透明規范,如果一個企業連完整的報表都拿不出來,不是正規會計審計的,我可以保證你肯定貸不到錢。
另外我覺得東方不亮西方亮,不一定什么事兒都非要找銀行。現在創投行業發展得也很快,也可以考慮去找創投機構融資。
許景南:1970年代初期我們是沒貸款的,都是靠自己。1990年代我們開始大干的時候有了資金需求,但是也不能單靠銀行,也要通過民間的支持,民間支持也是多方面的,有的股份制,有的固定分紅,有的合資。
我記得當時我們買一部板車都沒有錢,都是要湊錢。后來規模起來了,我們就需要多方面支持,通過民間的方式很多,通過銀行貸款,也有固定地產抵押,還有擔保等。我們閩南地區家族企業,家族的這種模式很濃厚,我做企業我的親戚就賣鞋,我跟親戚做配套的產業鏈。現在就是互相擔保。
劉輝:我們這家公司比較特殊,我們本身就是一家擔保公司,我們幫助
北京
地區的很多中小企業通過擔保的方式從銀行拿到貸款,我們在保客戶是240多戶,累計已經為北京地區的中小企業融資近50個億。
商幫領袖創業中的融資經驗借鑒
- 上一篇 > 資本扭曲公司精神
- 下一篇 > 中小企業融資方程式:“銀行+創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