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美國最成功的兩個行業是無煙煤業和鐵路業,雖然行業不同,但兩者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這是上帝給了他們的“不可動搖的永久壟斷權”,即使讓一群蠢蛋在經營也不會“急著沒飯吃”。于是,他們根本就不會去考慮顧客、價值、創新和競爭等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當然也不會采取什么行動了。而在今天,已經沒有人還能記得這種企業了,可怕的是,中國的壟斷企業們都還在步其后塵。
而在中國的民營企業里,大多都是想通過“繼承模式”來實現永續經營。民企的老板們則普遍認為:企業只要還在自己人手里就不會有問題,血緣就是企業持續經營的唯一保證,哪怕這個自己人就是一個阿斗,“肉爛在鍋里”這種農耕思維在此指導著中國企業的經營實踐。即使“這塊肉本來就是爛肉、或者是爛肉本身會導致中毒”則全然不予考慮。于是,富二代們就紛紛登場,當仁不讓地主持起自己原本就喜歡、也根本就不了解的家族企業,至于結局都不用我說了——反面案例幾乎俯拾即是,90%這一類型的企業都在用“掙扎”、“倒閉”做出了最現實的詮釋,中國企業“短命”也成了人盡皆知的結局。
企業的宗旨和使命其實是滿足顧客的需求,并通過不斷的創新來創造出一種產品和市場,或者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通過不斷的努力來提升自己的“捕鼠能力”來實現企業的持續經營。而絕不是拿著“捕鼠的專利”,把客戶視為“魚肉”隨意宰割,更不是享受著父輩的余蔭去坐吃山空。蘋果、沃爾瑪都是這方面的典范,中國的比亞迪和海爾等也正在通過模仿式創新來踐行著這些理念和使命,實現著企業持續經營的夢想。
歷史上有很多企業,在第一代創業者離開后,就迅速走向平淡無奇甚至是衰敗,在我的咨詢客戶中,就有著這樣一家典型的案例:赤腳上田的董事長經過近20年的努力,好不容易打造了一個年產值過數億元的燈飾王國,在業界也享有一定聲譽。但為了企業的長久經營,三年前就把企業交棒與兒子,但在去年卻發現,這個當初過千人的企業早已成昨日黃花,重要客戶流失殆盡,核心團隊分崩離析,早已經是朝不保夕,于是自己又不得不重新出山,試圖重拾舊山河??磥恚壱埠?,壟斷業罷,根本就不可能讓任何企業實現“永續經營”。
反觀寶潔、3M這樣的公司,盡管歷史悠久,卻一直在推陳出新,引領著行業發展的方向。為此,德魯克先生就告訴我們:要在企業里建成一種創新管理機制,即使有一天第一代企業家不在了,或者社會進步導致壟斷被打破了,企業照樣可以自動地持續創新,并成為可持續經營的企業,這句話值得所有的企業警醒。愿所有的企業都能改變思路,能夠實實在在地通過內部管理的不斷創新和升級,來實施產品和技術的持續創新,這才是企業之福、社會之福,更是國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