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與一些企業家朋友接觸,在聽他們談創業經歷與發展設想時,不時會有企業家表達出這樣的看法――過去幾年(或幾十年),他們所在企業的經營規模總是以每年(或每5年、每10年等)翻X番(這個X為一個至少大于1的數字,如2、5、10不等),所以,未來一年(或5年、10年等),計劃在現有基礎上再翻X番。每當聽到這里,我在為這些企業家的豪情壯志所感染的同時,內心深處總會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絲隱隱的擔憂?! ≡谂c這些企業家朋友交流時,我構想了這樣一個“挑擔”的寓言。
這個寓言說的是,昔有愚人,頗有勇力,能挑150公斤的重擔。第一天,他試挑1公斤重的擔子,健步如飛;第二天,試挑10公斤的擔子,仍健步如飛;第三天,試挑100公斤的擔子,還是健步如飛。于是他覺得自己的力氣每日 增長10倍,所以第四天讓人給自己加上1000公斤的重量,結果硬是給壓垮了。
“挑擔”寓言表明,從一個人在潛能充分發揮前,他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增長,不能簡單地推論出其能力還能照樣增長。有些企業家認為自己企業的增長速度可以多年保持不變,從某種程度上就犯了類似以上愚人的認知錯誤。一個企業的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若將其中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所在環節稱為“瓶頸”,眾所周知,對于“瓶頸”在管理中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叫做“木桶理論”,即一個桶壁由多塊長短不一的木板構成的木桶,其裝水的多少將由最短的一塊木板所決定。
由“木桶理論”可引出這樣幾個推論:一是,企業發展必須關注“瓶頸”環節,即找到最短的一塊木板,只有加高了那塊木板才可增加木桶的盛水量。二是,如果錯誤地將某個“非瓶頸”環節看成是“瓶頸”,在這個環節上大量投入資源,并充分發揮該“非瓶頸”環節能力的作用,其結果不僅無助于企業整體效能的改善,而且還有可能造成其他相關環節“存貨”的增加。三是,企業發展的“瓶頸”環節是變化的,這正如將“木桶”中最短的一塊木板加高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會使得原來次短的一塊木板變成新的最短木板,即成為新的“瓶頸”。此時,如果仍然將經過改善的原來的“最短”而現已不是最短的木板看作“瓶頸”,則在此環節投入越多,越有可能破壞企業各環節的能力平衡,結果造成的浪費也就越多。四是,如果將各部分能力看成是支撐整個企業管理運作的平臺,那么各部分能力的強弱失調,必將使得整個企業管理陷入混亂之中。
從“挑擔”寓言、管理“瓶頸”與“木桶理論”出發,再來看看本文開頭提及的企業規模翻X番之說,可見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具備這樣幾個條件:首先,市場需求潛力存在,能夠提供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第二,企業發展尚未達到潛能極限,特別是管理能力可以支撐規模擴張。第三,不會引發行業內企業或與行業新進入者之間的激烈競爭沖突。在這里,現實中最有可能遇到的是企業家個人的管理能力“瓶頸”。
企業發展從小到大,要求企業家從沖鋒陷陣、直接領人做事,逐步轉化為授權激勵、讓人做事。另外,在此過程中,管理所涉及的“瓶頸”問題也在不斷變化,如:從開始的單一職能、單一業務、單區域滲透,到多職能、多業務、多區域協同,再到多環節、多主體、多部門的前后整合等。鑒于此,企業家在企業做大過程中,必須對自身潛能及其動態變化保持清醒的認識,特別是對那些從股市上一下子募集到許多資金的企業來說,其企業家原來玩的只是幾千萬元的錢,一下子要玩幾個億,是否玩得轉?俗話說:“最后一根稻草壓斷駱駝背”。小把戲能耍,大戲法不一定能變。對此,各企業在決定自己的未來發展目標時,必須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