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體傳播中,渠道和創意哪個更重要?
新媒體傳播的效果,與創意、渠道、傳播節點、細節把控、信息流失率等都有關系,但是撇開微量因子,還是能總結出一些規律的。
手繪草稿
傳播效果=創意指數×創意指數×傳播渠道×10%
-
比如,創意指數為1,覆蓋粉絲數為10萬,那么傳播效果=1×1×10萬×10%=1萬
-
比如,創意指數為2,覆蓋粉絲數為10萬,那么傳播效果=2×2×10萬×10%=4萬
-
比如,創意指數為3,覆蓋粉絲數為10萬,那么傳播效果=3×3×10萬×10%=9萬
-
比如,創意指數為5,覆蓋粉絲數為10萬,那么傳播效果=5×5×10萬×10%=25萬
注:
本公式只是為了說明創意和渠道在新媒體傳播中的重要性,并沒有經過嚴格推導。
為什么要乘以10%,因為微信公眾賬號能有10%的閱讀率已經很不錯了,如果是微博的話,應該乘以0.1%
創意指數無法評定,這個只是個虛標的概念。
執行力與磨刀不誤砍柴工哪個更重要?
以下是本人研究出來的一張函數關系圖,供大家研究與欣賞
手繪草稿
條件1:S=t×V,砍柴時間(t)越長砍柴量(S)越多,且假設為正比關系 。
條件2:V=F×R,刀越鋒利(F),砍柴速度(v)越快 ,R為常數。
條件3:F=T的某種關系 ,磨刀時間(T)的多少和刀的鋒利程度(F)有關,因為刀的鋒利程度是有極限的,也就是說無限接近與某一點,所以應該為某種雙曲線關系圖。
條件4:8=t+T,假設一天為8小時砍柴工作總時間。
計算:S=(8-T)FR
磨刀時間(T)的多少和刀的鋒利程度(F)之間的關系圖
此問題有一定的普世性,比如:
老板讓你寫一篇文案,然后找媒體渠道去發布。時間為一天(8小時),你是花費兩個小時去寫文案然后花費6個小時去找渠道發布呢?還是花費6個小時去寫文案然后花費兩個小時去找媒體渠道發布呢?哪種形式效果好呢?
我是花費2個小時去化妝打扮自己然后花費6個小時去約12個妹子呢?還是花費6個小時去化妝打扮自己然后花費2個小時去約4個妹子呢?哪種成功數高呢?
比如說一輩子100年,我是花費20年去學習然后花費80年去賺錢呢?還是花費80年去學習,花費20年去賺錢呢?假設學習多少和賺錢能力之間有一個比例。哪種安排賺的錢更多?
一天上班8小時,班上有20個學生,花費2個小時備課,然后花費6個小時講課,每個學生平均每小時可以吸收10,然后一共吸收61020=1200;一天上班8小時,班上有20個學生,花費6個小時備課,然后花費2個小時講課,每個學生平均每小時可以吸收100,然后一共吸收202100=4000;但是事實上 備課4個小時的時候基本上已經達到頂峰了,再多備課兩個小時,只不過改了十個錯別字,那么哪種安排教學質量更高?
what:何為柴,何為刀?
對于傳播而言,文案和媒介兩者都是刀。
對于媒介而言,平時攢人脈是刀。
對于文案而言,平時練習創意、寫作、建立素材庫是刀。
how much:磨到何種程度?看邊際效益,磨刀有個度,過了這個點之后再磨,同樣時間所獲 < 砍柴了。這把刀最大能有多鋒利,我砍柴需要多鋒利,多了就是質量過剩了。
when:先做哪個,后做哪個?許多事情不是簡單的一件事接著下一件事,而是兩件事穿插進行的動態過程。如此,就不是單純的誰先誰后了。在這個過程中,磨刀和砍柴的收益是時高時低的。磨的差不多了,就砍;刀砍鈍了,就歇一會磨磨。
how:功夫在詩外,這個詩外就是平時打造的個人管理系統。把過程拆解為基本動作并標準化,需要的時候就省心。比如,文案創意庫、標題庫、寫作模板庫、圖片庫、媒介聯系人庫、活動場地庫、活動全程check list,等等。
why:為了搞定目標,而非媒介或文案一者的完美。就目標而言,傳播的機會點和效果更重要。總之,綜合評定手頭有的能力、時間、金錢和資源,以及目標的緊迫度,靈活把握吧。
一個好的文案,閱讀數可以過百萬,相當于一百篇閱讀數在一萬左右的垃圾文案,而如果一天寫一篇垃圾文案的話,可能需要三個月,而前者最多不超過兩天。哪個效率更高?哪個效果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