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廣告集團Omnicom(宏盟集團)旗下的獨立創意機構PHD近期一項調查顯示,在中國的互聯網廣告中,已經有10%—12%的PC端廣告被后期攔截,而在個人手機端上,這個比例只有3%—3.5%,這個差別是因為手機App中安裝廣告屏蔽插件的難度更大。
個人使用電腦瀏覽器對于廣告的高攔截能力也出乎研究團隊的意料,PHD大中華區首席數字官Lars Bjorge表示:“我們發現用戶對廣告屏蔽的意識非常強,相當一部分人會主動打開瀏覽器中的攔截插件。”
人們厭惡突然蹦出的、粗制劣造的低俗廣告,生怕點擊之后會讓電腦染上什么病毒泄露了個人信息,很快,這個需求被國內瀏覽器的廠商們發現,包括百度、騰訊、奇虎360、搜狗等應用,它們像是要消滅害蟲那樣推出封殺廣告的插件,用戶不需要多么復雜的操作,大多只需要在設置中勾選一下屏蔽功能,那些惱人的廣告就不再出現了。
不少公司開始把屏蔽廣告功能當作自身的一個賣點。阿里巴巴旗下的UC瀏覽器目前在全球擁有上億用戶,去年八月,它針對視頻加載前播放的廣告推出了攔截與快進功能。“國內的瀏覽器競爭也十分激烈,只要一家公司推出了廣告屏蔽功能,其他公司也都會立刻跟風,否則就會被用戶拋棄。”數據供應商AdMaster公司廣告評測部門主管王東說道。

可如果從這些互聯網公司的整體運營來看,它們在做的更像是一件自相矛盾的事,因為不論是百度還是阿里巴巴,廣告業務都是他們盈利的主要來源,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4第三季度中國網絡廣告核心數據,百度2014年廣告營收為135.2億元,同比增長52.0%,位列第一;淘寶廣告營收為82.0億元,同比增長34.3%,位居次席。
對于第三方應用軟件來說,瀏覽器對于廣告的屏蔽自然傷害到了它們的利益,今年九月,愛奇藝就將UC瀏覽器的經營方優視科技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宣稱UC瀏覽器愛奇藝網站視頻廣告的快進、小窗播放以及在線視頻下載行為,對其構成不正當競爭。法庭最后宣判原告勝訴,要求被告停止涉案廣告快進、在線視頻下載行為,賠償原告經濟損失100萬元及合理費用等。
在法律的維護下,曾經被嫌棄的廣告有了正當存在的理由,實際上,對于一線可供用戶免費閱讀的數字媒體來說,其廣告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高達50%到75%,一旦被攔截,將無法實現盈利,自然也不能提供免費內容給受眾傳閱。
這就好比硬幣的正反面,如果用戶通過屏蔽軟件使得廣告失去了傳播渠道,曾經可隨意觀看的網頁、App內容也許就會變成付費制,已經有媒體這么做了。美國《華盛頓郵報》近日就拒絕了安裝廣告屏蔽軟件的用戶瀏覽網站內容,如果通過帶有廣告屏蔽軟件的瀏覽器打開網站時,會直接跳轉到付費訂閱頁面。
“沒有訂閱費和廣告費,我們將無法向用戶提供內容。我們在測試,用戶是更接受付費模式,還是接受廣告。”《華盛頓郵報》的發言人在一份公開聲明中表示。
可這樣的做法在國內目前的數字媒體市場依舊行不通,人們已經習慣了享用免費內容,付費版所針對的群體尚不足以支撐運營機構的周轉。對此,國內的廣告商也開始在不同的方向做出嘗試,比如通過用戶瀏覽網站的數據推送更適合觀看的廣告內容、或者把廣告視頻本身制作得更有趣、精美一些,讓人們覺得不是在看廣告,倒是在看一部拍攝精良的微電影。
“單純用廣告轟炸消費者是沒什么作用的。”Bjorge說道,“你要學會用更有創意的方法與內容,與用戶產生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