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就是明星 (Everyday Stardom)
每一個消費者都是自媒體,都能夠營銷身邊的人,以及朋友的朋友,甚至更多的人(學生、同事、網友),他們越來越喜歡當網上的名人了。大家對他點贊,就是對他的認同,對他的表揚。看看李晨范冰冰引起的#我們#事件,網友紛紛分享圖片,成為“名人”,就知道這個趨勢已經形成了。品牌可以做的,就是像捧明星一樣,把消費者捧為明星!
消費者更自信 (Selfie Confidence)
消費者越來越喜歡自拍,甚至已經是每天生活中的必然動作。“美圖”類的APP、功能甚至是手機,一定會大行其道。這種自信,來源于自我包裝的能力,消費者更能把這種包裝能力,延伸到自己設定外表、性格、觀點甚至塑造一個“網上的個人品牌”。不需要真實,只需要其他人相信和注意。品牌可以鼓勵消費者和產品“自拍”,引起更多的口碑。
主流的正念 (Mainstream Mindfulness)
很多人越來越喜歡靜坐、瑜伽、冥想等等能夠讓心靈洗滌的健康活動了,而很多的管理人甚至是機構,都會利用這些正念活動,來提升個人的工作表現、讓身體更健康、激勵員工的動力。這在美國硅谷已經十分流行了,谷歌甚至有一個“正念培訓”的負責人(Head of Mindfulness Training),職銜叫谷歌快樂的小家伙(Jolly Good Fellow)。品牌應該利用這些“正念”,加強跟消費者的關系。
有關營銷和社會化媒體
品牌的樂善好施 (Branded Benevolence)
很多企業(yè)越來越關注社會責任、企業(yè)形象,甚至以此作為營銷工具。無論出發(fā)點為了什么,這絕對是大趨勢。微軟的蓋茨、巴郡的巴菲特、facebook的扎克博格以及很多大企業(yè)老板,都成立慈善基金,為世界上的弱勢社群作出貢獻。這樣做,無疑為企業(yè)樹立了良好的正面形象。Toms(一個鞋子品牌)就承諾,每賣出一雙鞋子,就同時捐贈一雙給到農村的小孩(One for One Program)。
零售的反向 (Reverse Retail)
品牌投資更多在零售店內的“用戶體驗”,去教育消費者和增加消費者的品牌認同感,但是同時又提供無縫的線上購買體驗給到他們,實行人工的“展廳效應”(showrooming),來擁抱這個根本阻擋不了的趨勢,化危為機。樂購(Tesco)超市在韓國就讓消費者在超市選貨,從手機的APP購物,然后貨物可以快遞到家。蘋果店是另外一個例子,它們的Genius在現場講解產品功能,提供培訓,但是絕對不會硬推產品,消費者可以通過任何其他渠道購買。
營銷要產生UGC (The Reluctant Marketer)
營銷已經不只是4P了,原生內容、UGC和用戶體驗都是最新的焦點。2013年美國的CMO大會上,很多CMO都提出了這個職位很快就會被淘汰,營銷官的管理范圍太大,根本不能反映一家企業(yè)所有“營銷”功能。首席營銷官甚至要比首席資訊官更懂科技的趨勢和應用。
P&G就把營銷總監(jiān)的職稱改為品牌總監(jiān)了,因為他們認為品牌要處理的事情遠遠超過營銷本來的范疇。品牌要做的是創(chuàng)造消費者價值,不是通過營銷預算去推廣、促銷,或者只是讓更多人購買。品牌要做的不是發(fā)出脆弱的“不情愿”的品牌信息,而是要鼓勵消費者發(fā)出聲音,產生UGC。這也就是社會化營銷的真諦了!
有關媒體和教育
精簡內容 (Glanceable Content)
太多的渠道、太多的內容加上消費者越來越少的時間和專注,導致內容越來越需要簡練和到點。一大段的文字(軟文)、一段長篇的視頻、艱澀難念的口號、難以消化的創(chuàng)意,都會制造極高的購買門檻。現在的品牌內容,最好是一個影像、一張有趣的圖片、一段簡單的旋律,讓消費者記得,成為長久的記憶。沒有人會有耐性去了解和消化復雜的內容了,偏偏品牌就很喜歡自己創(chuàng)作并且為消費者填充內容,這個做法早已過時了。
營銷配合心情 (Mood Matching)
沖動消費已經成為很多消費品的主流。消費者看到一個貌似電影《超能陸戰(zhàn)隊》中“大白”的空氣凈化器,就會有購買的欲望。要引起消費者購買某一個品牌的醬油嗎?想一想不要用功能訴求。李錦記就以“家庭幸福的守護者”作為跟消費者的情感聯系,推出“愛用味道表達吧!”作為營銷主線,以醬油把家人之間的愛聯系在一起,打動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讓消費者喜愛。
在社交媒體做實驗 (Experimedia)
內容創(chuàng)造者,會利用社會化實驗和現實生活中跟消費者的互動,作為研究消費者行為的工具。有一位叫Esther Honig的新聞從業(yè)員,就曾經把自己的照片上傳到社交網絡上,邀請平面設計師為她的圖片做photoshop美圖,目的就是看看“有沒有一個關于美麗的全球標準?”。結果她收到了來自25個國家的超過100個“美圖”照片,并且以此寫了一篇報道。我自己也試過在微博上作實驗,看看會不會有人送我免費的酒店房間、跟我交換大家各自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比如一部電腦換取我的培訓),結果都是正面的。
有關科技和設計
接受不完美 (Unperfection)
很多品牌,現在都懂得顯示自己不完美的一面,讓消費者感受品牌人性的一面,因為它們知道,沒有品牌是完美的,這些不完美,反而會讓消費者喜歡。Ugg靴子就是故意把自己的品牌改為“丑陋的靴子”的意思,引起大家的注意,這樣反而讓品牌大賣。星巴克故意把客人的名字寫錯(比如你本來叫Lucy,服務員故意寫成Lazy),就是要引起你的注意,讓你傳播。
可預測的保護 (Predictable Protection)
其實這個趨勢跟可穿戴設備和健康監(jiān)控更有關系。很多人都用手帶來監(jiān)控自己的睡眠素質、走路情況,甚至是心率和呼吸毛病,我們看到不只是Nike、UP、SONY、三星、蘋果,甚至連傳統(tǒng)的腕表品牌,也不能避免這個趨勢。因為,人越來越重視健康,也希望能夠保護自己和家人。
看看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威力,我們可以在手機的APP上,得知家中的空氣質量,從而調校空氣凈化器的開關和功能;牧場主人可以得知牲口有沒有生病或者懷孕,從而能隔離動物,確保乳制品的質量。推而廣之,我們需要很多的“警覺”功能,保護我們的財產(理財、汽車防盜、喝水提醒)。
必須要上癮 (Engineered Addiction)
很多產品經理,開始留意到怎樣的設計,才能夠讓消費者上癮了。怎樣才能夠讓消費者不斷玩?不斷提高樂趣?不斷看?大家想一下簡單的網上游戲就知道了,當然還有我們天天在用的微信、90后特別喜歡的nice,如何內置很多的“勾子”(比如獎勵、過關、難度、表揚功能)讓消費者會對產品上癮,就是產品經理最需要關注的東西了。好的產品經理,也一定是最能夠以消費者為主導,洞察他們心理的專家。
有關經濟和創(chuàng)業(yè)
小數據 (Small Data)
忘記大數據吧!大部分的企業(yè)都不需要那么多數據去做決定的。企業(yè)主更需要關注的其實是能代表目標消費者的“小數據”。這些小數據都是消費者產生而且擁有的。在網上鎖定適合的關鍵詞,一個品牌就可以洞悉消費者的需求、喜好和不滿。消費者甚至非常愿意為了得到一些簡單的獎勵,犧牲自己的個人信息,填寫品牌給到的問卷,讓你知道他們的心理和行為變數。但是這些數據,往往就是企業(yè)不重視的。
顛覆性的渠道 (Disruptive Distribution)
過去,我們看文章要看報紙和雜志,今天我們輕易的在網上可以免費看到。過去我們要查字典,今天我們可以上網“百度”。過去我們要到路上打車,今天我們可以在手機APP上訂車。因為互聯網,所有的渠道(包括內容、購買)都顛覆了,所有的生活常態(tài)都需要重新評估。很多品牌已經意識到,所謂的互聯網思維,要經營的是點和點之間的線,也就是品牌跟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所以,品牌的內容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品牌跟消費者之間的內容,也就是對話和關系。
微消費 (Microconsumption)
因為網上購物越來越簡單方便,很多品牌都推出不一樣的訂價模式了。過去我們看喜劇電影,無論好不好笑,消費者都是統(tǒng)一的付一種的電影票價格。在美國,有電影安裝了一個Pay per Laugh(根據笑的次數付費)的機器,看電影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笑了多少次來付費(當然有最低和最高消費來保護電影院和消費者)。
有些電影也推出了Pay by Screen Size(根據屏幕大小)來訂價,在不同的情況下看電影,付的費用就不一樣。其實,在國內,我們就可以發(fā)不同價目的紅包,我記得有一個同事,每次都發(fā)只有1分的紅包,還不是引起大家的瘋搶嗎?微消費和微訂價,越來越流行了。
以上的15個趨勢供營銷人參考,希望會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