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倉庫管理其目的是保證貨物及時送到客戶手中,企業在采購庫存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產品或原材料出入帳目沒有實時記錄,加上盤點往往是定期進行或不按規定進行盤點,倉庫人員也不一定馬上能夠知道,該產品或原料還有多少,即倉庫人員也不能實時知道庫存狀況。
公司高層和相關部門也就更不能隨時了解庫存狀況,如 銷售 部,還需要打電話詢問倉庫,而倉庫也不清楚的話,就會影響成單,引起客戶的抱怨和不滿。另外,會影響原材料的及時采購,及生產原料的供應。
在手工方式下,當產品或原材料種類較多的情況下,倉庫管理人員在編制倉庫報表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難度也比較大,也較易出錯;
由于以上基礎工作做得不到位,庫存狀況不能實時準確獲得,因而企業即算設定了安全庫存的數值,但仍舊發揮不了安全庫存預警的作用。
還有就是,在傳統手工方式下,如果相關采購負責人不在場,會導致采購申請得不到及時審批,以致使采購流程運轉效率不高,采購滯后。
再有,企業對其供應商的態度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采購工作。
很多企業與供應商的關系,還處于“價格談判型”關系,在絕大多數的時候,以價格最低者優先,企業只顧為降低內部的采購成本,而一味對供應商進行價格壓制,而不管供應商是否有利潤,這種關系是以犧牲供應商利益為前提的。
而在供應商選擇,僅限于對其資質認證(門檻),在履行合同過程中,只簡單做計劃,或者對其結果進行簡單處置(罰款或獎勵),而對計劃執行的過程,不做任何控制和管理,不利于企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不利于供應商總結教訓,采取糾正行動,積累知識持續改進。
作為一個企業因為技術和接觸途徑等因素,可選擇供應商是有限的,在供應商主動找上門時,卻被企業告知,已經有了長期合作的供應商,所以不需要另外的供應商,這樣做,實質上等同于,放棄了擴大供應商接觸范圍,更多去找到更優質的供應商的機會。
隨著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企業間競爭已由企業內部核心能力的競爭,演變為企業內部及其整個 供應鏈 競爭,因此采購供應商、庫存管理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即從傳統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
通過搭建和利用信息平臺,擴大與供應商接觸機會,讓供應商自行注冊登記,并對供應商進行認證,通過的成為“準供應商”,此為事前。
盡量采用集中采購方式進行采購,在需要采購時,通過招投標方式,由“準供應商”進行投標參與,與中標者簽訂合同。
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對供應商履行情況進行過程評估,如達不到目標,設定合作預警,并要求其進行 績效 改進,直至改進,過程評估才結束。過程評估情況與付款進行直接關聯,此為事中。
合同履行完后,對供應商執行合同情況進行后評估,如達不到目標,設定黑名單,不得參與后續招投標項目活動,并要求其進行績效改進,后評估情況與合同結算進行直接關聯。進入黑名單的供應商,如想繼續合作,必須有證據證明其有所改善,并重新通過認證才可,此為事后。
在必要時,可以增加專題評估,以對供應商合同履行過程中,其他評估項進行評估,作為過程評估的補充,但不與合同付款進行關聯。
另外,設定一個評價周期,對供應商在評價周期內整體的合作情況進行評價,如一年(年度評估),打分和根據分值評級,表現優異者,可執行直接的戰略采購。
如此,企業就能與供應商形成新型的“戰略”關系,此關系意味著企業與供應商間的相互協作,相互支持,共同成長。在這種關系下,企業選擇合適的供應商進行合作,在合作過程中,對其進行管理和監督,督促甚至幫助其改善,使其能夠及時提供符合質量要求,成本在允許的范圍內的產品或服務,并不斷持續改善,不斷成長,從而提升整個產業鏈競爭力,滿足企業未來發展需要,與企業共同成長。
企業可以通過實施信息系統,及時反映庫存狀態和盤存,并對出入庫進行科學規范管理;通過對企業歷史市場銷售狀況的分析,以及銷售趨勢預測,設定安全庫存預警,在確保 產品及時送達客戶的同時,降低倉儲成本。
直此,采購供應商庫存管理,精細化管理閉環,就呈現在我們眼前:即“供應商認證-合同執行與管理-過程評估-績效改進-付款-結算-到后評價”的閉環式管理過程。在確保企業生產交期的同時,降低企業內部采購成本,同時降低整個供應鏈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