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創業時,Peter Tufano提到,堅持一個不知何時會成功的項目很重要。這和培養運動員有點類似,很多人小時候都會做運動,但他們中很少有人會成為專業的運動員。我們判定某個運動項目是否成功,也不會去計算這個學校計劃出了幾個專業運動員。因為運動能塑造性格,同樣地,創業也能塑造性格。
以下為采訪實錄:
網易財經:我們看到全球商學院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的商學院也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課程,您對這種競爭怎么看?
彼得·圖法諾:優秀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去學習。有了優秀的教員,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學習,我們總是要和我們優秀的競爭對手進行競爭,未來這種競爭還將繼續。很高興看到光華和清華等學校進入國際舞臺。
網易財經:我們看到,全球最優秀的商界人士中,很多都不是商學院畢業的,您能否告訴我們,商學院的真正價值在哪里?
彼得·圖法諾:顯然你不讀商學院也能獲得成功,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人因為讀了商學院而成功,這樣的例子也有很多。部分原因是他們在商學院獲得的教育,部分原因是他們在商學院建立起的人脈關系。但是還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在商學院,他們有時間和地方進行深思,他們想自己的事業朝哪里轉變。我們有時候會談到轉變,學生在地理位置上的變化,或是行業、功能方面的變化。當你面臨這種顛覆,在你的職業生涯中可能存在的顛覆。獲得額外的技能和人脈是很有幫助的,深思你是誰以及你想去哪里。
網易財經:對于出生于低收入家庭,想在商界成功的人,您會建議他去讀商學院嗎?
彼得·圖法諾:他或她可以通過讀商學院獲得成功,也有很多其他成功的途徑,我當然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網易財經:您在加入牛津商學院之前,您在哈佛商學院當了22年的教員。
彼得·圖法諾:沒錯。
網易財經:您會將此前成熟的教學模式引入到牛津嗎?
彼得·圖法諾:沒有這么簡單。哈佛商學院是一所優秀的學校,牛津商學院也是,但它們是不同的商學院。現在我所在的牛津商學院,我們的很多做法都和哈佛不同。特別是我們認為,展開校內各系之間的合作讓我們更強大。所以我們和科學、工程和醫學等院系的同事進行強有力的合作。我們跟社會科學系的同事合作,我們跟人文系的同事合作。我們覺得,這讓商學院的教學變得更加的強大和完整。這種模式沒有參照其他很多商學院,這是吸引我來到牛津商學院的模式。
網易財經:我昨天查了全球商學院排名,哈佛商學院排在第一位,牛津商學院排在二十幾名。
彼得·圖法諾:沒錯。
網易財經:所以我的問題是,您怎么看這個排名?當初您為什么放棄哈佛這個全球排名第一的商學院?
彼得·圖法諾:因為牛津有潛力成為更好的商學院。我們先談談這個排名,因為你提起來了。這類排名的很大一部分,超過40%取決于MBA學生的薪酬和薪酬增長。
現在薪酬成了衡量一名MBA學生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但實際上它不是唯一的方法,甚至不是最好的方法。為了贏得這種薪酬游戲。你必須把學生送到少數幾個地區的少數幾個行業中,也就是西歐和美國的金融咨詢領域。
如果你可以將大多數畢業生集中到那個領域,創建那個領域,你就有可能獲得更高的薪水,你就有可能獲得更高的排名。
我們有學生反感這種邏輯,我們學生的工作遍布各個領域。我們20%的學生選擇公益創業。他們的薪水比起銀行和咨詢領域要低得多。不管他們做什么工作我都會贊賞。他們正在試圖通過自己的事業改變世界。他們不是為了拿最高的薪水。同樣地,我的學生希望到全世界任何地方去工作,有些人在中國工作,有些人在非洲工作,有些人在拉丁美洲工作。遍布歐洲大陸和美國,做著各種類型的工作,這一點我也很贊許。如果你認同這個觀點,人們做著很多不同的職業,他們的生活不同,他們的目標也不同。你就會明白,像薪水和薪水增長這種單一的衡量方法,在判斷學校的質量方面是不完美的。因此要是我的學校排名再高點我當然高興,簡單地說我永遠不會放棄,讓我的學生和校友實現職業路徑的多元化。
網易財經:在您看來,制定排名應該用什么標準?
彼得·圖法諾:根本上在我看來,學校的質量取決于人的質量,教師的質量,學生的質量和校友的質量。我可以向你保證,我在兩所不同的商學院待了這么多年。牛津商學院學生和校友的素質,與我之前待的哈佛沒有什么不同。要將這種素質量化是很困難的,但有過近距離的親身體驗。我們學校的素質和你頻繁提到的其他學校的是一樣的。
網易財經:您創辦了哈佛創新實驗室,對此您能談談嗎?
彼得·圖法諾:當然。但我要從牛津商學院的角度來談,因為現在我們也在做同樣的事,在牛津有了同樣的實驗室。核心就是我們的兩種觀察。一種就是年輕人被吸引去創業,這是健康的事,這是好事。因為即便他們沒有成為創業企業家,他們也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在一個團隊內工作,在創業冒險的過程中。
第二件事就是這是最強大的冒險,最有趣的冒險,會和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組成團隊工作。我會傾向于讓一位科學家和商學院學生組成團隊,而不是兩個商學院學生組成團隊。所以這就是我們在牛津建立的平臺。我在哈佛創立的創新實驗室,都涵蓋普遍的推動力,兩種理念扎根其中。首先它們服務于想要創業的所有學生,希望吸引整個大學的學生。這兩個實驗室我認為都很成功。兩個平臺傳遞出來的教育體驗,不是簡單就能在課堂里復制的。
網易財經:現在中國政府鼓勵創業,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90%的創業公司最后會失敗。所以在您看來,怎么樣的創業環境才是健康的?
彼得·圖法諾:我想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自己就是個教育工作者。有很多重要的人生課程需要去學習,學習如何失敗很重要,學習如何在團隊中工作很重要。學習專注于其他人的需要,雖然這種需要與你背道而馳,這也很重要。
堅持一個不知何時會成功的項目很重要。這些人生課程在課堂上是很難教授的。你要經歷過才會明白。因此我感興趣的創業,是給學生機會去學習這些人生課程。如果這些學生的大多數,要么選擇不創業,或者創業失敗,但是更加了解了自己,而且在自己的職業領域更加成功,不管是做律師還是記者,那么我覺得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成功了。
利用創業來教育學生。這和運動有點類似,很多人都會做運動,不管是小時候還是在大學里,他們中很少有人會成為專業的運動員。我們判定某個運動項目是否成功,也不會去計算這個學校計劃出了幾個專業運動員。因為我們相信運動能塑造性格,同樣地,我認為創業也能塑造性格。
網易財經:您知道中國有哪些運動員成為了成功的企業家嗎?
彼得·圖法諾:恐怕我不知道,不是說沒有這樣的事,我不知道而已。
網易財經:我今天還采訪了幾個英國的家族企業,它們已經傳到第六或第七代了。我覺得它們都非常成功,但同時它們也面臨很多問題,比如用戶習慣的轉變,市場的縮水。所以在您看來,有哪些關鍵因素可以幫助這些公司度過危機或風險?
彼得·圖法諾:你說的這些挑戰并不是家族企業獨有的。有時候企業、家族企業、非盈利組織都要面臨所有這些挑戰。所以這不是獨有的。基本的商業元素也不是獨有的。為家族企業做營銷與為集團公司做營銷沒有什么不同。營運也沒有什么不同。通常不同是在融資方面,不同類型的融資,不同的治理選擇。在這類話題上我們花費了大量時間,與光華和哈佛商學院等兄弟院校合作,幫助項目的參與者理解,互相分享經驗,看他們如何克服這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