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功夫事件
著名中式快餐連鎖企業“真功夫”又出事了,兩位創始人為爭奪公司控制權打得不亦樂乎,甚至連公司總部人員都沒辦法正常上班。一家正準備“蒸蒸日上”的優秀企業,眼看就要出大亂子了。
在我看來,這是對創始人之一“真功夫”董事長兼總裁蔡達標的最嚴竣的考驗。我們曾經擔心“真功夫”的東西做得不好吃,因為中式快餐曾經總讓人覺得不能兼具既標準又美味兩大標準,但是“優秀大廚” 蔡達標已經用事實告訴我們,他最對得起“名符其實”四個字,因為在這個行業,蔡達標就等于是“菜達標”,達標、好吃,沒問題!
但是現在看來,一個快餐企業的董事長,能把飯菜做達標,還是遠遠不夠的。在企業管理上能不能達標,能不能持續達標,讓企業遠離各種危機干擾、健康前進才是最大的考驗。你看看真功夫這兩年的新聞就知道了,隨著企業的成為明星,原本潛伏在企業內部的各種問題開始相繼浮出水面,先是“離婚門”,這回又是“股東門”,蔡先生開始面臨企業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關卡。
無論婚姻,還是合作,其實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離”還是“和”的選擇,而且答案只能有一個。
其實,真功夫”的創始人只有兩人,一個是現在的“真功夫”董事長兼總裁蔡達標,另一個是現任副董事長潘宇海。和許多民營企業創辦的歷史一樣,他們倆還是姐夫和小舅子的關系,這種關系,好時是親上加親,壞時則是雪上加霜。而且,他們的股份還是50:50,這也是一個極其微妙的比例,在一般公司中,我們都知道,這事會很麻煩。。。
這是一個何其相似的故事版本。上世紀90年代末期,著名的VCD企業愛多電器突然猝死,當時我正好在服務這個企業,親眼目睹了這個企業的從有到無。其根本原因就是企業的兩個大股東,股份一樣,但一個控制了企業而另外一個基本無法參與經營,終于有一天,被排擠的一方出離憤怒了,悍然發動“內戰”,企業的命運于是猶如拋物線一般重重落下。。。
我把這種危機稱之為“創始人危機”。這看起來似乎不可思議的一個問題:都是企業創始人,一把淚一把汗,都看著企業好不容易從小到大長大成人,還沒怎么享福呢,卻被創始人親手肢解甚至滅亡。它不是死在競爭中,不是死在刀槍下,而是死在自己的“父親”和“母親”(這兩個人的角色往往是從一開始,一個主外,一個主內,然后變成一個管事,一個不管事了)。
中國人都夢想“茍富貴毋相忘”,但歷史證明往往事與愿違。根源無非有二:一是彼此關系不能與時俱進,二是沒有相應退出機制。這跟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
很多創業者一開始都是在一起打江山的,在一個鍋里撈飯吃,那時的關系大抵是難兄難弟。但后來,隨著貢獻的大小不同,關系也就開始蛻變,有人開始負責指揮,有人只負責執行。隨著時間再進一步推移,前者往往就成了領袖(如封建時代的皇帝),而后者則成了部屬(如封建時代的大臣),后者中的聰明者自然可以領悟這種變化,不再謀求與老大平起平坐了,如范蠡,就干脆退出政治江湖;不聰明者還要幻想保持以前的傳統,結果矛盾爆發,下場很慘。
退不退,其實取決于自己對自己能耐的把握,以及對利益的取舍。西方企業在這一點就有制度上的保障,它的創始人往往也跟中國人心態不一樣,發現自己玩不轉時,就會選擇“只求所有,不求所在”,在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下,分分紅就可以了,反正沒人敢黑你。就象比爾蓋茨的創業伙伴,長期在富豪前三位的保羅·艾倫,人家就走得很瀟灑,沒有制造什么“危機”來。
所以,當你的企業出現“創始人危機”時,別動不動就江湖味十足,袖子一卷就上來動手了,最重要還是制度建設,大家坐下來談嘛,既然股份都是明確的,需要商量的就是方式問題。而這,畢竟遠比解決股份比例問題要輕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