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二十多年,無數的企業家憑著自己的才能,創造了一家又一家業績驚人的企業。盡管在創業及發展過程中,這些企業都曾遭遇過各種政策、法規、市場準入、競爭對手打壓的障礙,也曾陷入于資金、技術、人才匱乏的困境,但他們從未退縮過,而是憑著自己的智慧,以見招拆招的方式,讓自己企業掠過驚濤駭浪的萬水千山,成功抵達輝煌的行業彼岸。與任何國家的企業家相比,中國企業家從來不缺乏發展企業的勇氣、智慧與能力。
但是,隨著外部環境的復雜化、市場監管的規范化、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各種各樣的危機事件也隨之而來:消費者投訴、媒體負面報道、產品質量問題被曝光……許多習慣了成功的中國企業家,并不習慣面對著危機。許多企業在危機來臨面前要么驚慌失措應對失當、要么沉默躲避忍受指責。而危機有如星火,錯誤的應對方式往往有如火上添油,只會使其迅速燎原,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從三株事件到標王秦池,再到紅極一時的中山愛多,這些曾經是各自行業中赫赫有名的大企業,正因為
危機管理
能力的缺乏,最終都抵擋不住小風波引起的危機侵蝕而倒下。雖然企業發展中起落浮沉乃是常事,但是回看這些企業創業時的艱辛、發展時的意氣風發及危機發生后的兵敗如山倒,其中的苦澀意味又豈是一句“城頭變幻大王旗”可以輕易概括?
中國企業家并不缺少發展企業的智慧,缺乏的是相應的危機意識以及危機管理能力。
在中國這個潛規則異常復雜的社會中,企業要獲得真正的成功,除了運營企業的卓越能力之外,還必須有高度的危機意識以及危機管理能力。回顧數年前,中國市場的風云人物顧雛軍、楊斌及周正毅、唐萬里,哪一個不是長袖善舞叱咤風云?哪一個不是媒體眼中的寵兒?但是,出色的企業運營能力并不能遮蔽他們在危機管理上的失敗。當危機全面來襲時,他們失去的不僅是苦心積累的企業,還逃不了被媒體輿論齊聲譴責、名譽掃地的命運。
如何讀懂中國各種市場規則、民眾的消費心理與深刻把握中國媒體輿論的傳播特性,以及在危機發生后如何運用“中國式的智慧”去處理危機,是決定危機處理成功與否的關鍵。本書所要探討闡述的是,企業在警惕防范危機發生的基礎上,如何為品牌構筑一道危機防范的天盾,在危機來臨之時進行有效的防范,在危機發生之后,能夠迅速處理危機,將負面效果降到最低。
眼界決定高度。一個企業的危機公關意識有多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就有多強;一個企業對危機的預防與處理的效率如何,就決定此企業能在波浪洶涌的競爭場上行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