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面對一道道“門”,萬科好歹穩住了陣腳,萬科人危機公關時表現出的成熟也讓人們眼前一亮。但審視萬科的一道道“門”,再品味危機公關的價值和意義,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別扭感覺。
危機公關,顧名思義就是對不常有的突發事件的處理。它考驗的是人們面對猝不及防的變故所表現出來的機智、理智和應變能力。撇開事件的原有性質,危機公關的好壞的確能展示出一家企業的管理成熟度和理念高度,為企業的形象贏得一定的加分和減分。
近日,許多網站中都有一段展示萬科人危機公關時極具涵養的視頻:無論業主怎樣吵鬧、刁難,這位負責人從始至終一直保持著笑臉。起初,他雙手放在褲袋里,結果被業主認為是擺架子;雙手交叉放到腹前,業主仍不買賬;后來,他雙臂交叉放到胸前。從醫學角度講,只有內心極度厭煩、需要“護心”的時候,人們才會無意識有這一舉動。窺斑見豹,萬科人的耐心、韌勁和素質,的確令人佩服。
萬科人應該是很努力也很小心,但現實真的太不給力了。從“毒地板門”到“變電站門”,再到“紙板門”,2012年的第一季度,簡直成了萬科人的夢魘。雖然較為成功的危機公關后,“毒地板門”過了,“變電站門”過了,“紙板門”也在低調而有序地公關中,但所有事件的疊加效果卻沒有隨著事件的結束而迅速褪色。一道道“門”的邁進邁出中,當事人自己如履薄冰、戰戰兢兢,被萬科人的耐心所感動的看客也是陪著緊張看花了雙眼。
危機公關為什么會變成了一種工作常態?危機公關本應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怎么就演變成了日常的縫縫補補、粘粘連連?
縱觀2012年萬科的這幾張“門”,多數并非口誤等外因所致,實實在在都是硬傷。“毒地板門”中,危機公關雖然洗清了大多數,但的確還有個案存在;“變電站門”中,雖然權威機構出來證實離小區僅有100米的22萬兆的變電站不會對居民健康產生傷害,但對于較真的業主,心中的疙瘩要解開還需時日;“紙板門”中,萬科人的解釋態度應該是坦誠的,但施工方錯用裝修材料的錯誤為什么不能提前避免。
一件物件,譬如說是瓷器,碰了一點粘粘也無傷大雅。如果修補匠工藝高超,說不定還會完好如初。但如果碎得不成樣子了,再好的工匠也回天乏術。所以,當物的本質起了變化時,修補就是畫蛇添足,越修越不能入人們的法眼。企業同樣如此,好的企業遇到危機后,成功的公關就像成功的修補,不能太多,否則人們會對企業的品牌價值產生動搖和懷疑。那樣的話,因為缺乏真誠感,再成功的公關也都會變成虛偽的作秀。
據悉,由于政策調控,房地產企業日子難挨,有人斷言房地產企業危機公關將進入高發期。此言是否成真,還有待時間證明。記者想說的是,危機公關不是萬能劑,“秀”得太多,會讓消費者視覺疲勞、心里起“膩”。只有實實在在防危機于“未雨綢繆”,才是企業發展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