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康師傅水源門危機事件從其爆發到現在已經一年多的時間,在此期間,康師傅集團經歷了沉默、逃避、積極應對三種危機公關,實踐證明,在危機面前,沉默和逃避永遠都不是解決危機的正確做法。
對于農夫山泉來說,相信他們不會選擇沉默,事實也是他們在“砒霜事件”公開后立即采取了行動,比如向國家權威機關遞交產品進行檢驗,意圖用危機公關中的“權威原則”“速度原則”來向消費者證明,“我是無辜的”。
其實,消費者才不在意在危機公關事件之后國家權威部門發布的權威檢驗報告,對他們來說,這都是“事后諸葛亮”,“就是花錢買通關系”,而已。消費者真正關心的是他們的自身利益,“你的這個產品對我產生了什么危害”,而且這種影響不是通過國家檢驗就能解除的。對于消globrand.com費者來說,更多需要的可能是時間帶來的淡忘。
農夫山泉對此事件的反應很強烈,看報道說還要“起訴工商局”,這倒也不奇怪,因為農夫山泉在媒體運作方面經驗十足,這點業內人士都知道,不過我覺得這也只是一種“噱頭”。另外,農夫山泉指出“事件是被策劃出來”,我覺得這點可能靠譜,據傳農夫山泉也曾經這樣對付過同類競爭產品,中國有句古語“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可能現在就是時候到了。
看到這次農夫山泉的這次危機事件,其實我更想說的是下面的兩點:
第一,企業不要一直沒有良心,自己的產品要能夠“拍胸脯”說沒問題。為什么這么說呢,在目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相當激烈,有的公司就開始在偷工減料和加工上做文章。比如,三鹿奶粉的原料,金華火腿的敵敵畏事件。這兩個,一個是大型企業,一個著名地方品牌,紛紛出現這樣的事件,說明什么?說明了我國的很多企業和企業家還處于“原始資本”積累初期哪種“漠視市場規律,缺失職業道德”的階段。這很可怕,“偷工減料是利益驅動,敵敵畏事件是沒有良心”。中國的企業如果不在“市場規律”和“職業道德”上苦下功夫,危機事件還會層出不窮。
第二,危機事件不要總是“被策劃”。現在的企業競爭雖然激烈,但也用不著惡意競爭,“冤冤相報何時了”。當然,被策劃的危機事件對于市場經濟的自律和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消費者的利益。但是,“被策劃”在職業道德上來講,十分不可取,你策劃我,我策劃你,真是沒完沒了。
吳曉波曾在其《大敗局》中說過這樣的話“中國企業共同的失敗基因有三個:第一是企業家普遍缺失道德感和人文關懷意識,第二是企業家缺乏對規律和秩序的尊重,第三是企業家缺乏系統的職業精神”,正是這三個共同基因,造成了中國紅極一時的企業諸如秦池酒業,三株口服液,太陽神等的共同失敗。
每每看到危機事件的發生,我總是想起《大敗局》中中國企業失敗的情景,無論是農夫山泉,還是統一,作為知名企業,理應更加尊重市場秩序,熟知市場規律,具備系統的職業精神,但接連不斷的危機事件無不表示出了他們在這些方面的缺失和不足。
好的危機公關雖然可以幫助企業更好的化解危機,但是如果一個企業長期缺失道德感,漠視市場規律,缺乏職業精神。即便一次危機可以化解,但是從長遠看來,再好的危機公關也拯救不了企業的存亡,比如同樣發生在2008年的“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任何一次危機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層次的必然原因,只有企業真正為消費者負責,尊重市場規律,做好危機的預防工作,建立起企業的危機管理功能,才可以在日益競爭的市場廝殺中不斷進步。
希望“中國式的公關危機”越來越少,希望“被策劃”的企業越來越少,更希望多次“更欺騙”的消費者利益越來越得到尊重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