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猛于虎啊!微博讓我們這些做企業的人一下子成了弱勢群體。”一位身陷公關危機的企業家這樣感嘆。作為怨言和謠言的集合器和放大器,微博極易讓企業對聲譽和品牌的管理陷入失控的狀態。“危機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天氣還可以預報,有沒有一種技術能給我們預報一下明天的‘微博天氣’?”這位企業家無奈地問道。
我很想告訴他,這不是天氣變化的問題,而是氣候變化的問題——他所面對的是一個天氣已經無法預報的氣候。這位企業家顯然很少留意過“不確定性”、“測不準原理”、“失控”之類的說法。管理、控制的念頭在他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他不知道或者說不愿意承認自己已經置身于“不確定性時代”,他能夠做的只能是如何與已成常態的“測不準”、“失控”相處,不要因為外界的混亂而讓自己也心亂如麻、手忙腳亂,不是抵觸、回避,而是接納、擁抱不確定性。
哲學家杜威說,對確定性的追尋是人類的基本欲望,它包含著人類的貪婪和惰性。人類用各式各樣的界線、框架和圍墻,來消除、屏蔽種種不確定性,獲得某種自以為得利的有序感、穩定感和安全感。企業及其管理,目的也是為了保證經營的有序性和穩定。
但現在,用于界定企業的種種界線和圍墻趨于消失,內外不再有別,至少已不那么清晰可辨。公司的秘密、隱私只有你自己或少數幾個核心人物知道嗎?對此,你早已心里沒底。那些被你小心隱藏的秘密很可能是一顆不定時炸彈,讓你苦心經營起來的業務甚至整個公司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對此,你早已意識到了。
傳統管理的基本思維就是控制。企業,就是由角色明確、職責清晰的人按嚴格的規章、流程來運行的組織。企業單方面創造價值并與企業邊界外的人(消費者)進行價值交換。由于企業在信息、知識方面與消費者相比具有顯而易見的優勢,消費者作為沉默的大多數只能處于企業的控制之下。
但現在的情形正如你所見,圍墻和壁壘逐漸坍塌或消失,企業與消費者在信息和知識上的不對稱正趨于對稱,甚至出現了反向的不對稱。消費者成了“門口的野蠻人”或“門里的野蠻人”。總而言之,控制正在失效。當失控已成氣候,如果仍然以控制的心態與無法控制的“天力”去競爭,只能是“妄作”和“妄為”。
人體免受病毒之害有兩種方式:一是完全不接觸病毒——在病毒幾乎無所不在的環境下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很難。可行、有效的方式是第二種,以“接種”的方式,建立更強大的免疫系統,讓入侵的病毒喪失殺傷力。
林肯是美國歷史上最喜歡也最善于與敵人交朋友的總統,對此他的手下曾多有怨言。林肯的回答是:“你們有你們消滅敵人的方法,我也有我消滅敵人的方法,現在看來,我的方法更有效些,雖然看起來不那么轟轟烈烈。”
從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到當代西方最杰出的競爭理論,都把和平(“不戰”、“規避競爭”)作為戰爭的最高境界。止戈為武,在戰爭爆發之前結束戰爭,是值得追求的競爭思維,在與消費者的“競爭”中同樣適用。有了這種智慧,人們就可以在紛亂的環境和氣候中感受到一種全新的秩序和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