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歐美商界早已對商業離奇爭斗司空見慣,汽車業更是商業間諜案頻發之地,發生在法國汽車制造商雷諾身上的“商業間諜案”仍創造了戲劇性的新高度。
今年1月初,雷諾宣布因涉嫌將電動汽車商業機密外泄,對3名高管解雇并進行調查。因中國公司是外泄最大嫌疑對象,輿論為之大嘩。但一遭調查下來,雷諾一無所獲。鬧劇到后期時,已經頗具經典間諜劇橋段。一辦案檢察官稱,雷諾可能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詐騙案的受害者:雷諾向舉報“泄密門”的匿名線人提供了巨額獎金,但唯一知曉該舉報人詳細信息的雷諾安保主管卻拒絕透露此人姓名,他因而被批捕。
現在,雷諾不得不對涉案當事人公開道歉、補償并恢復其名譽。但雷諾和其傳奇CEO卡洛斯·戈恩的聲譽受損將是災難性的。
盡管戈恩與間諜案刻意保持距離,一直讓首席運營官沖在臺前,但矛頭仍自然指向其領導力和判斷力—畢竟這一切都是在其治下發生的。戈恩也曾公開表示他評估調查過程的每一步驟,并出現在法國電視黃金時段宣稱雷諾已掌握了間諜案的“多項證據”。作為代價,現已有股東發難要求戈恩辭職,戈恩則以放棄年終獎金回應。自間諜案引爆后,雷諾股價已下跌23%。
余波遠不止于此:雷諾日產是聯盟企業,雷諾持有日產43%股份,過去雷諾管理層一直想全盤收購日產,投資者如今肯定難以對此投注熱情;雷諾很長時間都是法國國企民營化的成功樣板,以及法國工業的象征之一,間諜案則讓法國政府陷入空前窘境;由于間諜案涉及到中國,雷諾日產尤其是前者的中國擴張也會因此蒙上陰影。
何以荒誕至此?
觀察人士認為,雷諾和戈恩違反了一個最基本的“無罪推定”原則:任何人在未有充分、確鑿、有效的證據證實和判決有罪之前,應視其無罪。雷諾在初期調查明顯有缺陷的情況下,即匆忙宣布已有多項證據表明涉案高管“故意將企業財產暴露在危險之中”,“不可避免要訴諸法律”。因案件涉及中國背景,持偏見的法國政府也迅速將之稱為“經濟戰爭”。
如此偏執的一個原因是法國政府以及雷諾在電動車上的賭注過于高昂:法國政府計劃2020年之前投資15億歐元發展電動車工業。雷諾自身的電動車投資項目預算高達40億歐元。
戈恩式“超人”管理模式的缺陷也難辭其咎:戈恩是雷諾和日產的雙料CEO,用在兩家公司的時間精力差不多一半對一半,但又對每家公司的決策擁有最大的話事權—公司治理是否健康以及他能否同時有效管理兩家公司現在都成了問號。同時也為其他所謂超人CEO敲響了警鐘。
對那些因知識產權問題而對中國戴上意識形態眼鏡的跨國經營者來說,雷諾間諜門事件的教訓再明顯不過:以后再祭出中國威脅論之前,要學會三思而慎行了。
偏執的代價
- 本文分類:危機公關
- 本文標簽:偏執代價汽車
- 瀏覽次數:23 次瀏覽
- 發布日期:2013-10-03 17:45:13
- 本文鏈接:http://www.hxsq45.com/wk_wj/13317
- 上一篇 > 惡評不是壞事?
- 下一篇 > 家樂福公關:管理“預期”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