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梅成立的第二年,作為總經理的梅耶就大手筆推出了片長為2小時24分鐘的《賓虛》,當時的票價大概是50美分,票房卻高達400萬美元,成為當時最熱門的電影。
幾年后,米高梅每年要生產影片40到50部,幾乎每部電影都掙錢。而米高梅對奧斯卡獎項的全面攻陷使得當時流傳這樣一句話:“只要簽約米高梅,就一定能贏奧斯卡。”那是米高梅公司的黃金時期。
上世紀40年代末之前,在梅耶的精心打理下,米高梅一直是好萊塢最大、最有影響的集制片、發行、放映于一身的電影公司。米高梅旗下曾聚集了克拉克-蓋博、斯賓塞-屈塞、加里-格蘭特、瓊-克勞馥、凱瑟琳-赫本、葛麗泰-嘉寶、伊麗莎白-泰勒、費雯麗等許多老牌明星。相應的,出產的電影也佳作居多,票房更是盆滿缽溢,曾出品《綠野仙蹤》、《魂斷藍橋》、《費城故事》、《亂世佳人》(電影版、電視版)、《日瓦戈醫生》等佳作。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米高梅受到了一連串的打擊。1948年,反托拉斯法波及電影業,制作公司被要求只管制片,不能兼顧發行和影院業務,以此避免壟斷。樹大招風的米高梅不得不放棄了部分業務,并減產影片,收入一落千丈。雪上加霜的是電視的誕生,它分流了大量電影觀眾。以至于到1957年,米高梅持續了30年盈利的局面被打破。創始人之一路易斯 梅耶的被迫離去,也給米高梅帶來運營上的重創。此后,雖然翻拍成名作《賓虛》再創輝煌,但此時的米高梅已經表面風光、內里中空,在隨后的10年里連年虧損。 【米高梅破產迷局】
渠道缺失沒有靠山
如果“政策”缺失,反托拉斯法案對每一個制片公司都有影響,那么,在同樣的大環境背景下,米高梅的沒落,現在看來,致命傷應該就是渠道缺失,背后沒有靠山,沒有傳媒集團做后盾,無法打通產業鏈。米高梅的經濟危機顯然非一日之寒。探究米高梅的失敗,不少人認為歸結在了沒有傳媒集團做后盾的原因上。由于沒有任何有線電視頻道、電視網絡或寬帶管道,像米高梅這樣的獨立制片公司自然處處受制于人。
影視產業一直以來具有“火車頭效應”,也就是在電影制作的帶動下,發展與影片相關的產業,比如發行DVD、圖書出版、玩具和紀念品制造、主題公園等等,以衍生上下游產業鏈的方式獲得遠遠高于電影制作發行本身的利潤。
然而,在米高梅這種獨立制片公司,“火車頭效應”很難體現。而同為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的環球影片公司被美國通用電器集團下屬的NBC全國廣播公司收購,派拉蒙影業公司被維亞康姆收購,二十世紀福克斯則隸屬傳媒巨頭默多克,新線電影公司和華納兄弟影業公司則同屬時代華納。而且長期以來沒有任何有線電視頻道、電視網絡或者寬帶管道,只會讓公司處處受制于人。
雖然近年來米高梅也在與電視機構合作,比如與CNBC亞太公司組建合資企業,開播電影衛星頻道等等,但是它進入市場太晚,占據市場份額太小,根本還來不及施展,公司就已經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米高梅破產迷局】
1948年的反托拉斯法案和50年代電視的沖擊,使得米高梅由盛轉衰,1957年首次虧損之后,米高梅一直沒能再盈利。連年虧損的米高梅,在1970年被美國賭業大亨柯克 克爾科里恩買下。熱衷于賭場和賓館業的克爾科里恩將資金套現拿去投入賭博業,令米高梅與電影業越來越遠。此后,克爾科里恩曾兩次將米高梅轉賣,又兩次買回,使米高梅飽經磨難。【米高梅破產迷局】所以,從上世紀80年代起,華納兄弟、21世紀福克斯等競爭對手慢慢占領了多元化題材的市場,使更接近平民生活的、更具時代感的新商業電影成為好萊塢的趨勢。而同一時期,米高梅投資的《風語者》則徹底慘敗,宣告無論從電影技術還是藝術上,它都錯過了好萊塢工業的轉型期。雖然在上世紀80年代初米高梅靜悄悄地吞并了同病相憐的聯美公司,享受到了007的份額,孰不知實際運作還是一樣的賠多賺少。
2005年,索尼公司以48億美元收購了米高梅,此時的米高梅已經身負20億美元的負債了。此舉看來似乎挽救了瀕臨崩潰的老牌電影王國,但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中的最后一個獨立制片公司也就此宣告消失。
然而,最令人遺憾的是,索尼的出手雖然闊綽,卻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米高梅每況愈下的趨勢,原因很簡單——單純的資金注入注定只能像以往米高梅的運作那樣打水漂,必須拿出行之有效的變革 方案才能改變歷史。
公司的重生需要拿準自己的優勢,最大的范例就是漫畫界巨鱷驚奇公司,原本只經營漫畫的驚奇自將漫畫人物授權給大電影公司以來,業務收入突飛猛漲,后來自主拍攝《鋼鐵俠》達到成功兼容并濟,當時慧眼識中神奇的迪斯尼也隨之收獲頗豐。如果這是一種雙贏局面,那索尼和米高梅就是一種反例的雙敗。
來源:中國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