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王曉毅 教授
上篇:《道德經》解讀
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有一半是來自《道德經》,大家生活中一些高明的成語,例如上善若水、順其自然等都是來自《道德經》。中華民族“貴柔”的思想、以柔克剛,幾乎都是來自《道德經》,這本書是大智慧。是河南鹿邑縣人。曾經當過東周王朝的史官(相當于現在國家圖書館的館長),非常有學問,孔子是他的學生。
《老子》,又稱《道德經》,由上篇《道經》與下篇《德經》構成,一共81章,5000多字。為什么沒有一個確切的字數呢,因為《老子》的版本歷來不同。70年代之前,《老子》就有三個版本:一個大概是三國前后的版本叫《老子河上公章句》;一個是三國時期王弼所著的《老子道德經注》;還有一個是唐朝傅奕校定的《道德經古本篇》。這三個版本差距比較大。近30年,又從地下挖出了兩個版本:一個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兩本,還有一個是湖北郭店出土的戰國中期竹簡本,有2000多個字。這五個版本各不相同。一般認為馬王堆這個版本是不錯的,但有的又說王弼版的更好,這就看自己的感覺了。
《老子》是一本哲學之書,是研究規律的,萬物的規律是一樣的,所以你從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自己所需要的。老子是什么就看你心里有什么了。
道家強調得意忘言,通過語言掌握思想,不忘掉語言不可能達到最高境界?!独献印返乃枷肟梢杂靡粋€字來解釋,有一本書叫《呂氏春秋》,是中國古代先秦道家的一個極大成就,應該說是黃老派的一個作品。在《呂氏春秋·不二》這一篇里,它用了一個字為先秦諸子百家做了定義,其中說孔子貴“仁”,老聃貴“柔”。這是老子思想的一個很大的特點:“柔”。“貴柔”的思想和我們傳統的管理思想相反,其思想的淵源,歷史上有三種說法:一說他師承大隱士商容(傳說中的一個高道),這個說法是古代秦漢時期的記載,現代人不這么看;另一個說法是老子根據母系氏族社會管理經驗學的,在女人管理社會的上百萬年里,社會是一片和諧的。男人掌權之后就不太平了,出現了戰爭、世界大戰,總是來硬的(現在的社會看起來是文明了,但是本質上還是男人統治的時代)。老子看到了女人掌管社會時的和諧,發現現在的社會從管理思路上就是錯的,應當向女人學習。所以他就借鑒母系氏族社會的管理經驗,創造了“貴柔為美”的思想;還有一種說法是老子的思想是根據《周易》而來的,《周易》有兩個最重要的經典:《易經》和《易傳》?!兑捉洝繁取独献印芬?,《易傳》就比較晚?!兑讉鳌肥前训兰液腿寮业闹腔鄱既谶M來,重新解釋《易經》。《易經》是一個算卦的書,沒有什么豐富的哲學思想,但是全書卦中貫穿的思想是陰柔的。《周易》是一個決策智慧,卦是社會大環境,爻是具體條件。決策是根據大的環境和所處的具體位置、條件而定的,這就是卦和爻。不可能所處的所有位置都好,在64卦中只有一個卦爻辭都是好的,就是謙卦。在任何的情況下保持一個謙虛的態度都沒有壞處。
《老子》是把中華民族的民族性通過《周易》,以“貴柔”為核心的一個完整的理想體系??梢杂萌齻€關鍵詞來概括《老子》的思想體系,也是整個道家體系的概括:第一個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來的那個樣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生長,就達到了生命的最佳狀態;第二是“無為”,不折騰,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無為”是順應事物的自然之性。這也就是第三個詞:“道”,“道”是規律,順應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規律;《老子》這三個關鍵詞實際上是一個——自然。
首先我們解釋第一個關鍵詞——“道”。什么是“道”?就是萬物運行的規律,萬事萬物看起來不一樣,但是都被一個看不見的規則所控制。老子把復雜的世界簡單化,分成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無形的,就是“道”,簡稱“無”。一些東西是視覺無法看到的,如規律、本質;還有一種是我們能看到的世界,是一個有形的世界,簡稱“有”。
這個“道”是看不到的,“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看著有但是卻又看不見。“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精”,他一定是有的。“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個規律看不見,但是就是控制著你。商人被商道控制了,才能掙更多的錢。這個“道”不是真道,是偽道,是人類的功利之心創造的一種虛假的游戲規則。《老子》把“道”分為兩種,天之道和人之道。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順應自然的沒有功利之心。“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天的道是自然的,就像拉弓一樣。弓是弧形的,下面的往上走,上面的往下走,處于一種平衡。比如老虎,很強大,但是一年才能生一窩,成活率還很低。兔子、老鼠很弱小,但是一個月就能生一窩,跑起來很快還會打洞。“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強大的要抑制,弱小的要扶植。“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人有功利之心,于是制造了一套虛假的游戲規則,就是人之道。這樣就違背了自然規律,越有錢越有勢的,就去巴結;沒錢沒勢就挨欺負。“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明明是強者卻還愿意救助弱勢群體,遵循自然規律,是真有道的人。老子認為世界上有一種東西非常厲害,這就是“道”。它看不見,我們現在的社會為什么出錯誤了,就是我們違背了這個自然之道。我們人類的功利之心創造的游戲規則,使我們的社會越來越糟。老子認為我們要想幸福,就得解放自己,尋找真正的規律。但是規律又是看不見的,我們要分析這個規律,稱它為“道”,是取人類出行必遵循“道路”的意思,有必然性、強制性。為什么用道路來形容這個看不見的規律呢,就是因為他有必然性、強制性,是用一個形象的東西來比喻這個看不見的規則。古代的路是先民用腳踩出來的,這個成本是非常高的。比如我們從北京到太原,路過太行山,走了很長時間才走出一條路,如果不按照這個道路走就會消失在蠻荒世界里。
現在的路表面上看我們可以人為的拆遷,但這個路如果被人為地破壞了。比如草坪中被人為踩出來一條小路,就說明修的這個路不符合人行走的規律。但是老子說了,這個道路并不是無形規律的名字,那是對它的一個稱呼。真正的規則是沒名字的,無形的。一個東西給它下了定義,這個概念就抓住了本質。規律這個東西我們看不見,它的本質是什么也無法知道。“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我們無法給它起名字,但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稱呼它。在老子的眼中,這個規律不是人類設置的規律,它是宇宙萬物的生母,天地萬物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是萬物變化的根本動因,我們還可以稱它“玄”。但是這些都只是對它的稱呼,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
老子說的這個“道”不是我們現在講的規律,我們說的規律是事物本質間的內在聯系。老子的“道”是宇宙萬物的生成者,“道”存在于天地產生之前。但是老子不是宗教家,道教和道家是兩回事。道教是長生不死的一種宗教,道家是一種哲學,哲學不能武斷,“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沖”就是虛的,道是虛的,但是永遠不會窮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地還沒有產生之前它就應該存在了。它是一種最神秘的宇宙能量,它是有實體的,但是這個實體看不到,無處不在?!独献印酚幸痪渥钪脑挘?ldquo;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后人對一二三有一個大致的看法,任何一個事物都是從小到大,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人們就把“一”解釋為元氣,這個元氣就是現在指的最基本的物質。本來這個世界沒有物質,只有一種最神秘的能量叫做“道”,道生一,產生了基本粒子、產生了元氣。一生二,元氣分裂,分為陰陽二氣。二生三,陰陽二氣合起來,成為中和之氣。三生萬物,和氣產生了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所有的事物都是陰陽產生出來的,背陰向陽。這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老子之前從未探討過宇宙從何而來。“道生一”這個思想至少提出了一個宇宙是從一個沒有形狀的最基本的能量,一步一步分裂產生出來的。這個思路對后來中國的“宇宙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比如《周易》,戰國時期的陰陽五行說就受到了《老子》的影響?!兑讉鳌分刑岢隽擞钪嫔烧?,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還是借助了《老子》的思路。到了漢朝就把老子的思想、《易傳》的思想和陰陽五行綜合起來了,通過對《周易》的解釋,產生了一個中國的宇宙生成論。宇宙從無形開始,道生一,產生了基本的元氣,這個元氣又叫太初之氣,從無到有越來越龐大;后來元氣分裂成陰陽二氣;繼續分裂成四象之氣,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又分裂變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再變成了八卦之氣。就是這個“道” 產生了元氣,元氣不斷分裂,宇宙之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氣場。這個氣場形成之后,一方面有氣的形態,一方面產生了有形的天地萬物。太初太素之氣產生了星宿,陰陽二氣產生了天地,五行之氣產生了五個方位、五音、五臟等,八卦也都對應其物體形態如天地山河等。所以說老子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宇宙發生論,這就是中國的宇宙大爆炸,這個思維的源頭就要追溯到老子。
老子認為無形產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為更復雜的東西,從而產生了整個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動力,它產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沒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個事物之中。因為道永遠和這個元氣的“一”在一起,每個事物生成之后為什么能發展變化,就是因為來自宇宙的根本能量在你身上。萬物能夠發展、壯大、成功,就是要適應這種能量。老子認為每一個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夠發展就是使用了他內在的無形的宇宙動力,也就是“道”。老子通過形象的語言告訴我們,我們不用抓住有形的東西,要注意無形的東西。道家更注重無形的東西,在老子筆下有兩種道:一種是宇宙沒有產生之前的所存在的能量,它不依賴于任何具體的東西,叫做“常道”。常道實際上就是恒道,永恒的規則,是宇宙的總規律,不可言說。還有一種在萬物產生之后,每一個事物所遵循的規則,叫“非常道”,是具體規律,可以言說?!独献印返谝徽聦懀?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兩種道,一種可以用語言表達,它是“非常道”,不是宇宙中永恒的產生于萬物之前的根本大道。我們可以給這個“道”起個名字,但是并不是宇宙總規律的真正的名稱。我們怎么知道世界上存在這兩種道呢?這兩種規律一個是有名的,一個是無名的。“無名,天地之始。”它不通過任何有形的東西表現出來,所以它是無名的,是天地產生之前的一種狀態,這個指的就是“常道”;“有名,萬物之母。”道的另一種形式,產生與萬物之后,在每一個事物中。這就有名字了,因為它來自于宇宙動力的這個道,它真正的母體是根本的動力,有名的東西是萬物之母。事物的發展仍然離不開宇宙第一動力,但是它已經變成有名了,可以用語言描述。怎么才能理解這個宇宙的第一動力呢?我們必須“常無欲”,當你完全沒有欲望的時候,你就能體會到它可以超越具體事物而存在,那是宇宙最根本的東西。“以觀其妙”,觀的就是生成萬物的奇妙,而“常無欲”是觀察永恒存在的道。“常有欲,以觀其徼”,體會有名的道,觀察事物內部具體的規律。事物順應自身的規律,達到自身最大的圓滿,這就是非常道。此兩者,指的就是“常道”和“非常道”。同出而異名,他倆實際上是一個東西。“同謂之玄”,都是來自宇宙的動力,具體是什么是說不清楚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妙是變化的動力。
這個“道”從古至今都沒有變過,從“人道”來說,從古至今沒有根本區別。“古今同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萬物都有一個根本的父親,我們用他來比喻大家的父親。萬事萬物有一個根源,“眾甫”就是共同的父親,我們都是這個“道”的子孫。正因為這樣,天不變,道也不變。老子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了解了古代的道,也就是了解了今天的道理。“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大家學兩千年以前的《道德經》,老子時代的人道和現代的人道沒有根本的區別。歷史就是重復過去的東西,現在社會的問題三國時期全都遇到過了。為什么說“讀史使人明智”?社會的興亡是有規律的,能把它的源頭抓住了,后面再變也是萬變不離其宗。真正有用的東西不是有形的而是無形的,有形的東西是靠無形的東西來支撐的。比如腳下站立的那塊土地,如果把周圍的泥土都挖光人還可以站立嗎?道看不見,但是卻是萬物的根本。
道這么偉大,它的具體的規律是什么?我們的行為怎么樣才是符合道呢?一句話“正言若反”。什么事都要反著看,正面的話全都反著說,道的運動規律與常識相反。還有一種說法,反就是循環。我認為“相反”的解釋更好,“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的表現是無形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都被無形的東西控制。這個無形的東西對于我們沒有產生作用,這似乎違背了常識。常識是我們要時刻看到領導力的存在,道則不然,它始終控制著你但是一點都看不到。“明道若昧”也是這個意思。完美的事物正與常識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一個事物完美到極致,好像是有缺陷的。為什么?一個自然的東西肯定是要有缺陷的,真正好的就是自然的。“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沖就是虛,真正的滿看起來好像虛,好像不滿,但是用之不竭。例如學者,真正有學問的都是很虛心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真正的正直看起來好像不正直,真正的巧表現為拙。三國時期,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都想當太子,明爭暗斗。有一次曹操出征,出發前,楊修幫曹植寫了一篇非常好的歌頌曹操的文章;曹丕的手下則給他出主意說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哭就可以了。等到曹操出征時,曹植把寫好的文章獻給了父皇,而曹丕只是躲在一旁擦眼淚。最后曹操把太子之位給了曹丕,他真誠啊!這就是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訥就是不說話,不辯就是最好的解釋。高明的管理方法與常識相反,我們注重有形的東西,道家注重無形的東西。再嚴重的問題都是從一個很小的問題發展起來的。我們注重有形的已經發展起來的問題,老子讓我們從反方向入手,從無形的方面入手,處于萌芽的時候就抓住它才容易解決問題。“其安易持”,當局勢穩定的時候我們容易控制它,“其未兆易謀”,還沒征兆的時候掐死它是最容易的。“其脆易破,其微易散”,它很脆弱時容易打散它,很小的時候容易解決它,應當“為之未有,治之未亂”。再大的東西都是從小產生的,有形的東西都是來自無形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重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關鍵還是為之未有,治之未亂。這就是老子教我們從一個相反的角度入手,不要等它發展起來。圣人的行為與常識相反,“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圣人明明處于百姓之上,說起話來卻十分和藹謙虛。“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先民就是站到民眾前面帶領民眾,但是他卻要躲在民眾后面,看看大家都準備往哪走。中國有句話叫“順時者昌,逆時者亡”,時是什么?大家都這么想就叫“時”。高士的行為也是與常識相反,“士”就是中層,不是最高領導人,古代的“士”是有武功,帶著一群人打仗的人。“善為士者,不武”:真正的武士不逞武勇,不露鋒芒。這不是相反么,和圣人是一樣的。“善戰者,不怒”:善于戰勝敵人的人是輕易不發怒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一樣的,食肉動物抓食草動物不會是又叫又跳的,那個又喊又叫的都是弱勢群體食草動物。“善勝敵者不與”:善于戰勝敵人的人根本不用與敵人對抗,為什么呢?正面對抗兩敗俱傷啊。在生活中也是這樣,你的同行如果欺負你,你只要和他發生了爭執就不能全勝了。你可以外后退,這樣他的欲望就會膨脹起來,他覺得自己很厲害,就會今天欺負張三明天欺負李四。很快他就成為人民公敵了,當他墻倒眾人推的時候,你在人縫里踢他一腳就可以了。“善用人者為之下”,善用人才的人總是謙沖自牧,自居卑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天”就是自然,這就達到了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