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到底什么是企業文化呢?在這里,我想給大家講一個案例。被喻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談到自己對企業的管理時,曾有過這樣一段話:“當員工100人時,我必須站在員工前面以身作則,發號施令;當員工1000人時,我必須站在員工中間,協調各方,相互配合,努力工作;當員工10000人時,我只有站在員工后面,雙手合十,以虔誠之心祈導他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企業規模較小時,企業管理者親力親為,帶領員工沖鋒在前,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就行了;但到了中等規模時,要善于管理,用嚴格的制度進行約束,加上強硬的手段就可以使企業正常運行;當企業規模非常龐大時,就要祈求員工萬眾一心,自發拼搏,這里需要全體員工有一種共同的信仰,一種共同的價值觀,這是一種無窮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于管理者的魅力,來自于一種偉大的思想影響力,一種高度升華的精神力量。而這種精神力量,就是優秀的企業文化!
目前,關于企業文化的定義有許多種,雖然說法不同,但其內涵大體一致。最近,清華 教授、著名經濟學家魏杰先生在其所著的《企業文化塑造》一書中,給企業文化下了這么一個定義:所謂企業文化,就是企業信奉并付諸于實踐的價值理念。企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叫管理者文化,是管理者在長期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風格、管理經驗的集中體現和智慧結晶,是企業管理層次的升華,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
至于企業文化的來源,我們可以追溯到20世紀。在二戰結束以后,日本于50年代開始有意識地搞企業文化建設,并因此在60年代迅速崛起。到70年代,日本經濟已經開始稱雄于世。日本經濟崛起的神話,令自以為是的美國人十分尷尬,他們不得不放下架子去窺探、去研究。通過研究,他們發現,“日本現象”的根源在于日本比較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量研究企業文化的著作開始在美國問世,《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日本企業管理藝術》、《企業文化》和《尋求優勢――美國最成功公司的經驗》4部著作,使企業文化熱在美國達到了高峰。很快,一股研究企業文化的熱浪便席卷世界。
我們國家從70年代開始介紹企業文化建設,到80年代初期進行企業文化的探討,到80年代后期,幾乎所有的煤炭企業都在搞企業文化,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理念和標識。但那個時期,我國的企業走了彎路,認為喊喊口號,搞搞文體活動就是企業文化,甚至于有人認為精神文明建設就是企業文化。由于認識上的偏差,直接導致了企業文化的自生自滅。到了90年代的后期,在青島和上海一帶,又開始了企業文化的復蘇,像海爾集團等一些知名企業,它們把日本的5S管理引進來,并通過創新改為6S管理法,對企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一躍成為世界知名大型企業。他們的成功,也讓其它企業意識到了企業文化的重要性。于是,很多大中型企業紛紛開始推行企業文化建設。
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今后企業間的競爭將不僅僅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的競爭,說到底,是文化力和文化優勢的競爭。縱觀古今中外,無論多么新的產品都會成為文物,無論多么高的科技也必將成為歷史。在歷史長河中,惟有文化可以流芳百世,歷久彌新。中外成功企業的實踐證明:誰擁有文化優勢,誰就擁有人才優勢、科技優勢、效益優勢和發展優勢。反之,不重視企業文化的企業就不可能擁有長久的生命力和競爭優勢。如果文化根基發生了動搖,精神支柱坍塌了,再強的企業也會垮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