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家里,將近兩個月,不能出門,再下去,估計也不想出門了。
看到下面這張圖,看到那么多回家鄉的年輕人,很想問一聲,離開上海,你們都去哪里了?回家之后,還好嗎?
(圖源網絡,侵刪)
被迫離開大城市
這些年輕人,并不是主動回鄉,而是被迫之舉。
數據可以印證這一點。
5月21日,《觀察者網》轉載了一篇社會調查文章,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李秀玫、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向橄葉子、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桂勇做了兩次大學生就業調查。
根據2020年的調查數據,在就業地點偏好方面,選擇大城市的比例高達84.6%,其中,選擇“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的比例為63.3%,選擇“其他大型城市(除北上廣深外)”的比例為21.3%,選擇“中小型城市”的比例僅占6.9%,選擇“海外就業”的比例為1.3%,而選擇“小城鎮”“農村”“特殊就業地點(如支援老少邊窮地區及軍工系統)”的比例都很低。
大學生就業首選還是大城市,“逃離北上廣深”不是他們的本意。
不想離開,但又離開,只有一個解釋,被迫離開,他們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甚至已經找不到工作。
各種不舍,揮淚離開。
今年2月有一篇報道,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發布將引進82位高學歷人才,沒想到,收到了近900份申請。
令人驚訝的是,這近900名人才的素質,全日制博士31名,全日制碩士 700多名,其余均為雙一流大學本科生和海外留學本科生。為了一個并不那么發達的廣東縣城的編制,這些頂尖學子,已經快打破頭了。
有網友戲稱:"哈佛大學、中科大天體物理學博士投身和平縣城","這縣研究外星人嗎?"
為什么年輕人失業率高?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2年4月份,中國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已經上升到了18.2%。
這個數據引發了如此之多的關注,再強調一遍并不過分:
這就意味著,每大約10個應屆畢業尋找工作的年輕人,差不多有2個人失業,是平均總體失業率的3倍,環比較上月上升2.2個百分點,達到有數據以來最高值。
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上升0.3個百分點至6.1%,同樣創2020年3月以來新高。
對于年輕人來說,更大的考驗還在后面。
國內經濟面臨的挑戰在加大。根據北大國發院教授盧鋒梳理的數據,中美歐三個主要經濟體4月的調查失業率歐洲為6.2%,中國為6.1%,美國為3.6%。4月,青年失業率(16到24歲)中國達18.2%,歐洲為13.9%,美國為8.6%。
從2021年年中以來,美國和歐洲的青年失業率持續下降,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從2021年10月以來出現持續、加速攀升。
這兩年青年失業率在緩步、堅定抬升。
2021年8月,國內城市16歲至24歲人口失業率為15.3%,是全國平均水平 5.1%的三倍。
當經濟遭遇挑戰,年輕人的失業率就會比較高,因為以下幾方面因素:
企業不愿意招收沒有經驗的員工;
吸納就業量極大的中小微企業和服務業,這兩年受打擊最大;
年輕人尤其是高收入家庭、學歷不高的年輕人處于慢就業、繼續學習過程中,可以等等看。
這兩年年輕人就業前景雖然模糊,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越來越難。
再過兩年,年輕人等等看的心態將會消失,因為等也等不到。
從青年失業數據就一目了然。
2021年7月的比例是16.2%,特殊情況爆發之前,2019年8月,數據是13.1% 。
過去幾年,16-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Ding Shuang預計,隨著每年數百萬應屆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年輕勞動力的高失業率將繼續存在。
硬幣的另一面是,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據教育部數據,2022屆全國高校畢業生較往年的總量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大學畢業生達到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高校畢業生規模首次突破1000萬人。
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年一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高校畢業生招聘需求人數同比下降8%,而求職申請人數同比上升75%。
年輕人不得不放低門檻,眼睛不僅僅盯著大城市,還主動降低了薪酬期待。
2022屆畢業生,平均簽約月薪為6507元,較2021年的7395元下降約12%;簽約月薪達10000元及以上的占比10.7%,較去年減少約8.5%。
現在,年輕人要跟越來越多“畢業”的老員工爭奪就業機會,我們還不算上數以千萬的個體經營者,以及2億以上的農民工朋友。
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失業率上升的背后是什么?
失業的背后是什么?長期的產業下行,消費不振。
看看今年3月、4月份的財政、經濟數據,我們有理由為這些年輕人的就業前景繼續捏一把汗。
16到24歲這個群體,原本大部分在學校學習,他們面對的經濟環境更加嚴酷,企業要么不增加人手,要么減少現有的用工成本。
當你還在罵著你的老板,很可能,你的老板已經失業了。
這不是段子,消費越來越少,老板也無路可走。
5月19日,脈脈上流傳起“美的集團要裁員50%,有的事業部已全裁”的消息。
美的集團在脈脈平臺回應,今年,鑒于對內外部環境的判斷,公司有序收縮非核心業務,暫緩非經營性投資,目的是多措并舉,提高經營業績。
最近流傳一篇名為“一份被裁員工與方洪波的對話”的文章,文章的前半部分內容是一名被裁老員工在內部論壇的留言:
挺突然的,一下子就接到了被優化的通知。以前除了處理內部投訴,基本不看美的說吧,工作太忙,沒時間抱怨。沒想到第一次發長文就成了最后一次……接下來該名員工表達了對家庭和自己身體的歉意,整篇留言雖然傷感,卻不見怨憤,還留下了祝福。
文章的后半部分便是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的留言:認真看了,有些傷感,同時也深感慚愧。
方洪波表示,2020年疫情發生后無論面臨什么樣的挑戰和困難,公司管理層都沒有采取任何的緊縮和優化行動。但這一次確實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沖擊,自己和管理層經過1-2個月的反復討論在掙扎中才做出艱難的選擇。
方洪波說,每一家企業的發展都會經歷高低起伏,美的集團此時此刻正經歷這樣的起伏,集團不得不做出應對——關停非核心業務,緊縮非核心品類,抑制投資控制費用。
很難過,很慚愧。
我們要看到失業率上升的背后,是萬千企業在漩渦里掙扎。
經濟好的時候,人力是資源,反過來說,經濟不好的時候,人力是成本。
哪家企業愿意讓人力變成成本呢?就跟年輕人離開大城市一樣,合理的解釋是,沒辦法了,被迫的。
讓經濟恢復正常,讓多數企業能夠生存下去,讓更多的年輕人敢于到企業中而不是考編制,是解決失業率上升的惟一途徑。
教育與就業 衡量一個國家長期發展的關鍵指標
教育與就業,是帶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長期指標。
19世紀,歐洲各國和日本經濟進行了白熱化競爭。
德國、日本有兩件事情遠遠跑在俄羅斯之前。
德國的文盲率極低,而文盲率高、技術人員匱乏長期困擾著俄羅斯,俄羅斯的鐵路部隊人員中有三分之一文盲和半文盲,日本和德國是教育提升方面效率最高的國家。
俄羅斯一直沒能解決教育問題,在就業人員中,大部分人在農村,沒有完成農村的現代化更迭,最終在經濟競爭中掉隊。
讓青年人到農村種地,能夠完成工業化進程,能夠讓農村完成現代化轉型嗎?
俄羅斯的例子已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答案。當然,讓年輕人去農村可以緩解就業壓力,那是以隱性失業和生產效率下降為代價的。
時不我待,我們付不起這樣的代價。
失業的年輕人,你們在哪里,直接決定了中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