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人才,如何才能廣為吸納和有效任用。在這方面,今人的做法固然值得取法,古人的經驗也同樣值得借鑒。現在,且讓我們來看看古人是如何禮待和使用人才的。
義利并用吸納人才
延攬人才有很多方法,但據我分析,種種色色大概都不出義、利二途。二者之間,孰輕孰重,不必也不能草率決斷,我的意見是:義利并用,相輔相成。以利相誘,這方面的功效自不待言,而以義為法寶延攬人才,效果又如何呢?答案是,效果奇佳。劉皇叔三請諸葛孔明出山相助就足資廣大企業家們借鑒和取法。諸葛亮胸懷韜略,高臥隆中,聲名遠播,幾乎同時驚動了曹操和劉備兩人。據野史記載,曹操還要比劉備先著一鞭,但結果是劉備得償所愿而曹操卻失之交臂。原因在于,劉備能夠禮賢下士,三顧茅廬,而曹操卻是派出莽將夏侯以勢相逼,以禍相脅。
公正無私使用人才
有了人才,還需要善加運用,否則,投閑置散,也無濟于事。曹操手下,猛將如云,謀士如雨,但最終也沒能在其有生之年一統天下;反觀劉備,地少,兵微,將寡,卻能維持局面幾十年而不墜。其間一個重要差別就在于:曹操心胸狹窄,生性多疑,不能公平對待和使用人才,他的人才基干始終都是曹氏家族和近親夏侯家族;而劉備則不然,他一直能平等對待和恰當使用荊襄和巴蜀兩大人才集團中的精英分子。
真心誠意重視人才
唐太宗非常重視千古諍臣魏征的一言一行。魏征每有建議和批評,唐太宗都要在大庭廣眾之下予以褒獎,既在精神上鼓勵,又在物質上賞賜。魏征死時,唐太宗淚濕衣衫,沉痛喟嘆:魏征亡故,吾失明鏡矣!唐太宗的明哲和寬容極大地鼓舞了魏征以及其同僚的忠直之氣和效力之心,而這正是造成貞觀之治的一大因素。
苦心孤詣培養人才
清代名臣曾國藩頗具容人之量,很會用人所長。其幕府之中,文武兼備,人才濟濟,而李鴻章,除了好吃懶做之外,幾乎一無所長,其他人都對之深惡痛絕,必欲驅之而后快。但曾國藩卻獨具慧眼,充分發揮了他的才能。李鴻章眼光敏銳,見事深刻,看問題常能一針見血,曾國藩一方面時加責罵,以折其驕氣,另一方面,則法外開恩,免其值班,還往往主動屈尊與其討論戰略戰術,每每通宵達旦,全然不知疲倦。曾國藩的一番苦心,終于造就了一個近代史上的大人物。
中興三杰之一的左宗棠雖才大器弘,但為人非常傲慢,先后得罪了很多人,而曾國藩卻愛才心切,執意栽培他,要兵給兵,要餉給餉,總是全力給他發展空間,使他有機會從浙江、福建一直打到甘肅、新疆,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人是事物的決定因素,這是毛澤東的一句名言,企業家們應該時時懸為明鏡,以檢言行,以照心胸。
中國古代用人經驗
- 本文分類:人才策略
- 本文標簽:用人人才經驗
- 瀏覽次數:17 次瀏覽
- 發布日期:2016-04-28 13:20:22
- 本文鏈接:http://www.hxsq45.com/wk_rc/32065
- 上一篇 > 過分將注意力集中在高潛力員工上是個危險的游戲
- 下一篇 > 情商是什么?就是不為別人的錯誤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