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當然是目前地球上最炙手可熱的公司,從產品到股票都是。
因此,探討與評論蘋果成功,也是目前最為熱門的商業或財經話題。在談論蘋果基因時,人們更多談論的是喬布斯,尤其是喬布斯的極端到偏執的一些行為,比如以封閉系統以預防人為改變蘋果操作上的順暢,以簡化消費者操作的界面按鈕設計等。
不過,美國評論人布雷特(BRETTARENDS)的評論,倒是讓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覺。BRETTARENDS認為,激勵機制才是蘋果真正有價值的地方,也是蘋果可能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
BRETTARENDS分析了蘋果現任CEO庫克的股票期權激勵方法,認為這種激勵方法值得在美國推崇。庫克2011年擔任蘋果CEO時,得到了100萬股蘋果股票。在過去的55周里,如果按照蘋果股票的溢價算,這100萬股股票為庫克賺得了約3.9億美元。如果加上庫克原本持有的36萬股,庫克目前的身家約10億美元。
但是且慢。
庫克的10億美元身家,目前還是賬面上的,是紙做的,并不能完全兌現。按照去年庫克出任CEO時的約定,激勵給庫克的100萬股蘋果股票,2016年可兌現一半,2021年可兌現剩余的一半。就是說,蘋果已經從激勵機制上,確保庫克要對蘋果至少負責5年,而不是短期把公司業績做高,股票價格拉高,然后拋售走人。
換言之,如果庫克要想成為大富翁,他要把蘋果目前的股價至少要維持到2016年。當然,能抬高股票價格,對他成為超級富翁會更有利。反過來,如果2016年蘋果股票價格縮水或大跌,則庫克的財富也要跟著縮水或大跌。
我對高科技公司的激勵機制缺少了解,印象中很多風投公司與創始人,都是企業 上市 前后或拋售股票退出,或離職。記得阿里巴巴就是上市后,一群創始人、高管陸續離職的。BRETTARENDS的分析讓我開了眼界,原來在美國的高科技公司中,中長期激勵機制也沒有建立起來。
最近讀了幾本銀行方面的資料,對銀行業的激勵略知一二。民生銀行是近年來國內銀行的創新與變革 成長標兵,其董事長董文標就說過,民生銀行要進一步發展,需要處理好短期激勵與長期激勵的辯證關系。
當然,中國與美國國情不同。在美國,激勵機制可以主要體現在CEO身上,中國可能會范圍稍寬泛點,要激勵到高管經營團隊,或者關鍵崗位人。當然,激勵機制的重要性首先是激勵,一是受益人不能過份寬泛,二是立足于中長期。兩點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