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國學?
王秦豐教授總結了眾多學者從文化、歷史、學術等角度對國學進行定義,認為國學似可定義為以儒學為主體、佛道為兩翼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的統稱。儒學為主體,是因為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儒家歷史地占據著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引領著中華文化的發展,更因為儒學所具有的入世意識、家國意識、道德意識、自律意識和教育意識,對于中國歷史和社會意識的構建發揮著主體作用。佛道為兩翼,是因為在傳統文化中,對于中國人和中華民族具有深遠影響的是儒佛道三家,佛道兩家的作用不可忽視。佛家屬宗教,是外來文化,且經過中華文化的熏陶和改造,實際已成為儒道化的佛教。從這個意義上說,主要是儒道兩家,植根于中華大地沃土,在歷史長河中深刻塑造著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
王秦豐教授帶來題為《國學與做人》的講座
2.什么是經典?
什么是經典?阿根廷詩人博爾赫斯認為:“經典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對于中華民族而言,最重要的文化典籍是五本經典:《老子》《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最簡單地說,《老子》是為天之道;《論語》是為人之道;《孟子》是為君之道;《大學》是內圣外王之道;《中庸》心性修養和之道。
3.如何學好國學經典?
讀懂十個概念:道、仁、義、禮、智、信、孝、忠、廉、恥;讀懂五本經典:《老子》《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就能掌握國學要義和傳統文化精髓。
400多名聽眾聽講
4.通過學國學如何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國學蘊含著豐富的做人道理。傳統文化關注的是人,講得都是如何修身養性和立身處世的道理。國學和傳統文化教人做人的目標,儒家是君子,道家是圣人,教人做人的途徑是修身,落實到具體為以下幾個方面:孝悌為本;好學不厭;內省不疚;少私寡欲;謙虛謹慎。
最后,王秦豐教授以多年實際工作經驗總結出做人是一門大學問。而國學和傳統文化講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價值和方法,對于學做人、做好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必將永葆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