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開之后,第一波進入大國市場的民用產品中,日貨品種最齊全,最具有統治力。后來,日本的家電逐漸退出市場了,現在,家電電子行業已經很少有日貨,日系的小品牌汽車基本上也已經退出市場,只剩下本田和豐田。前幾年,流行的韓國貨也基本上不見了。按國別排名,日本、韓國分別是大國第二、第三大貿易伙伴。目前大國對日已經順差,對韓則是逆差,對美國則是長期巨大順差。
大國制造業按產值計算,占全球比重約為三分之一,大體上相當于2、3、4也就是美日德的總和。
將來電動汽車時代以及大國制造不斷地向高端進軍,制造業在全球占的比重還會越來越大。當年的大勤土地越來越大,現在大國是制成品越來越大。這樣一來,從長期競爭情況來看,除了自然資源輸出國和大國是互補的,制成品生產國必然有矛盾,矛盾小的時候只是正常商業競爭,矛盾大到一定程度,影響到對方飯碗就變成了斗爭。和所有主要發達國家都面臨著從商業競爭演變到斗爭階段。僅從經濟角度看,世界規則必然會較大的調整。
一方面,大國天然大,全民奮斗,市場的力量,自然而然的去尋找各種市場,品種就必然齊全。另一方面,規模保證了任何產品僅僅在國內就滿足了經濟規模性的要求。這又很比較容易培育起任何產業和技術。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日本也是很早就搞新能源車,當然他的方向是有問題的,作為燃油車既得利益者,也不夠積極。除了這些因素以外,培育日本車的市場比較小,培育大國新能源車的市場比較大。這是大國能在新能源車領域萬馬奔騰,充分內卷的原因,但卷來卷去,總有一些能在國內市場跑到具有經濟規模的水平上。韓國、日本這些制造強國就沒有這樣的條件。
大國又全、又大、又自然地往高端走,在現有的規則下,必然走到由競爭對手變成敵人的地步。
那么,大國放棄一些產業行不?明顯不行。以前我也相信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就是把地球當成一個整體經濟,干你擅長那部分就行了。因為美國卡脖子給我們上了課,現在沒有人再說我們可以以土地(行業)換和平了。美國卡脖子貿易表面上沒有道理,但是實際上,你老是往高端走,影響別人的飯碗,競爭就變斗爭了。
于是,這個博弈變成了循環激勵模式。為了不被卡脖子,大國必須全方位出擊。如果說以前只是企業自然而然的發展選擇,現在則要加特上國家戰略這個砝碼。以前,一些高精尖、小市場、需要長期發展的領域,大國是不會進入的。如光刻機、EDA,上游的高端儀器儀表,這東西很難搞,都有一堆的生態因素,都是歷史積累出來的競爭力,市場也不大,很難破。但現在,大國也必須搞。這樣一搞,矛盾就更進一步深化了,這就是循環激勵模式。
調和這個矛盾的方法有兩個,第一,對方用軍事威脅手段搞定。第二,半球化。競爭階段都是商業手段,到了斗爭階段什么招都是可能會用的。現在,第一條路已經不可能了。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的軍事技術研發也停滯了,沒有對手,何必研發新玩意。作為一個偽軍迷,我看過不少美國武器的各種指標。現在的和1991年老布什發動沙漠風暴的還基本上是一種藥。這三十年,大國并沒有閑著,瘋狂迭代,沒錢時積累技術,有錢后大干快上。從指標實力上,海軍、空軍這兩個主要軍種,XX和美國已經忽悠斷腸,呈現犬牙交錯局面。只是大國數量少一些,但也不是少得太多,美國號稱軍機有13000多架,也有人說真正現役的只有3800架。XX也來到了3200架。美國海軍規模以上的艦艇總噸位大概350萬噸,大國也來到了200萬噸,我們每年的增量還在20萬噸以上,這還有多大差距啊?
另外一個大家心照不宣的重要事實,美國武器研發已經停滯了30年左右,一代人沒了。再撿起來不是那么容易的,起碼得需要時間吧?而大國還在中途跑呢,一代接一代人,一代接一代的武器,這都是明擺著的事。軍事威脅被解除之后,發展途中的一個大患就解除了。
所以,第一條路美國已經不可能搞定了,但大家都不說,各有各不說的理由。
那么,只有第二條路可走。
現在世界上人口總數78億,大概是·1975年的兩倍,假如半球化,一分為二,規模還是夠大。
假設對方最有利的情況,美帝糾集所有主要發達國家,五眼+歐盟+日韓,總人口也就是10億左右,與單一國家是相似的。我們只要能保證石油、礦產資源的供應,發展不會受到外界條件的極大制約,這是基本面,甚至也幾乎是必然之路。
斗爭雙方的核心人口大概就是1:1,經濟規模大概是2:1,美方領先。但合縱不是那么好搞的。六國合縱發動8次戰爭,沒有一次是心齊,也有讓大秦吃了大苦頭的倘若一鼓作氣,不怕犧牲,合縱可成。可是,實際上這幾乎是很難達成一致的。
現在,只是從競爭發展到斗爭階段,斗爭和戰爭的烈度還是沒有比的。一面斗爭一面做買賣的,由于斗爭時間漫長,一面斗爭,一面合作,相對來說想合縱就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