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 華為首批藍血十杰,華為管理專家、華為大學金牌講師、華為官方講師、百思特高級特聘講師
01
我從未見過有人博學到知道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 ——亨利·福特
關于5G,大家關心的主要問題是它是什么?能干什么?業內人士的問題是,這個技術有戲嗎?有什么商機?
下面就談談對5G的看法,我講的規律也基本上能夠適合其它許多新發明、新創造,所以才有必要寫一寫。
理解“雙輪驅動”
去年3月20號,華為對外公開了一個高逼格的《華為公司人力資源管理剛要2.0》,里面提到了華為發展要“技術創新”與“用戶需求”雙輪驅動。這個概念很好,可惜材料里只有兩處提到雙輪驅動,很少展開論述。
基本上,所有的行業都是技術創新和用戶需求雙輪驅動的。技術創新是供給方想賺錢琢磨出來的各種產品特性之類的,用戶需求則是用戶想購買某種東西催生的供給。
例如,飯館推出一種新菜也是技術創新,這個創新顧客是否接受?用什么辦法才能讓顧客更愿意接受?這就是技術驅動。滿足需求則是觀察、聽到用戶的評論、需求,進行改進。我前幾天在湖南,他們說現在湖南菜都不怎么辣了,因為要適應外地人的口味,正宗很辣的湖南菜只能去那些外地人不去的老巷子里了,這就是廠商對需求做出的反應。
萬事都幾乎如此。
手機為了全面屏同時兼容前置攝像頭,前一段時間有劉海、水滴、打孔、升降等方式,經過了幾個來回,最近差不多收斂到水滴屏模式了。
手機又開始折騰折疊屏,又出了好多方案,至于最后會不會成為主流,難以料想。但生產力的發展總是這樣“折騰的”、試探的,每個行業都差不多。
悲觀的觀點傾向于認為,發明這些都是都是畫蛇添足。樂觀的人則列舉過去的想象變成了今天的現實。這事情實際上是說不清的,不是所有的發明最后都會被人接納的。蘋果手機的3D按壓到現在基本沒人用了;華為嘗試過的藍寶石屏,后來也沒什么聲音了;陶瓷殼在股市上也炒了幾輪了,有不少廠商砸錢提高性價比,后面也沒什么動靜了。
所以,福特說的非常好,沒有人能夠博學到判斷這些事物。
02
大多數行業和公司的發展都是雙輪驅動的,尤其是有很多研發人員的公司。以移動網絡為例,技術驅動和需求驅動基本上交替行進。
最早摩托羅拉發明的大陸通信系統(大哥大),用了20多年,后來進入了爆發期,很多人開始用大哥大,但大哥大系統有兩個不足,第一容量小,第二保密性差。這種需求催生了數字移動通信的需求, 于是就有了GSM、CDMA。廠商琢磨GSM、CDMA不能視頻、主要是通話, 能不能誕生一個全業務的網絡呢?即能打電話、發短信還能上網,于是就有了3G技術, 然后, GSM、CDMA等屬于2G,大陸通信系統屬于1G。
2000年左右,不少運營商部署了3G,千方百計催生移動網絡預想的多種應用,效果都不理想。所以3G的發展比較緩慢,運營商難,廠商也難受。
2007年, 蘋果發布了一個iPhone, 極大的提高了上網體驗,由于種種技術上的原因,手機不支持3G,它用2G改造的技術上網,一切其它需求都通過上網解決。一年后,蘋果又發布了支持3G的 iPhone 3, 人們很快認識到上網才是移動通信真實的需求。但3G雖然能上網,卻不是專門為上網設計的網絡,有些低效、有些別扭,于是,需求催生了以上網為主題目標的4G。由于有明確的、確實的需求,4G發展非常快,給運營商帶來很可觀的利益。
4G發展到巔峰了,設備開始尋找下一個目標。在研發人員的開發下,有了5G,然后是6G……不斷推陳出新。
總體上,4G已經滿足了人們絕大部分的需求,其中包括價格的需求。現在大部分上移動網的人都是流量不限的套餐,一個月大約幾十元,價格在人們可接受范圍內。平均而言,一人不限量,一個月大概使用15G左右的流量,速度也令人滿意。
4G發展占盡優勢,5G的發展怎么辦?于是,5G一開始是嫁接了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萬物互聯的說法,至于是否是來自大家的真是需求,不得而知。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5G是技術驅動的,這個關鍵性特點決定了它的命運。
03、運營商上新技術是“被忽悠”的嗎?
表面上看,設備商上5G的動力最大,像所有買東西的人一樣,要“忽悠”目標客戶多買,快買,華為把促進用戶購買的行為叫做引導,從研發到市場、人人都知道引導的威力,引導成為一個一種被放大的本能。用戶本想買一個雞蛋,引導成買一只母雞;一個百萬的項目,引導成500萬的項目。
引導在項目操作上確實有用,但運營商這種大型項目引導絕非主要力量。
運營商上大型項目主要邏輯是搶占先發優勢。有一種推測認為,獲得一個新用戶的成本只有轉移別人用戶成本的五分之一,但轉移別人的用戶顯然存在難度。現在,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網絡質量在不斷提升,經過這幾年的建設,網絡越來越完善。但問題是,用戶已經被中國移動鎖定了,它有規模優勢,價格也較為合理,所以中國移動的收益會遠多于聯通和電信。
所以,運營商也會跟著廠商“忽悠”,但最終取決于用戶多大程度上買單。對于運營商而言,多圈用戶,多獲取就是需求。所以,任何新技術、新創意,利益相關者都會給與極大關注,最消極的也不過是高舉大旗原地踏步。
炒作是生產力,但光炒作不足以支撐5G
鼓吹5G的人認為炒作就是生產力,這沒錯,能夠讓用戶買單就是好東西。
問題在于,上新網絡是要花錢的,上規模則要花大錢,當入不敷出的時候,網絡建設的東西就枯竭了。
現在,很多運營商開始建設5G,但這不代表5G就已經成功了。
運營商的策略首先是解決有無問題,先宣傳造勢。大規模擴容則需要很多用戶進來,促進需求。
就像買東西一樣,有人激進,喜歡嘗鮮,也有人保守,等產品或技術被證明切實可行才進行購買。以網絡建設為例,先行者有先發優勢,卻需要承擔一定的投資風險,后來居上的運營商設備價格更低,設備特性也更趨于完善。
運營商的圈子信息是暢通的,但用戶卻存在一定的閉塞。比如日本、韓國運營商通常比較“激進”,由于產業政策、國民特點等因素,他們總是較早的使用新技術。其它運營商則可以根據這些運營商的實際效果再做定奪。
大多數運營商發現,第一波上的5G網是可以預期的,5G有沒有前景決于它是否真的能吸引用戶,構造競爭優勢,也就是說,有效擴容,才是檢驗5G是否真正成功的標準。這時,就回到了那個古老的問題,是否有真實需求?
04、5G所有的場景和需求都是想象的
簡單地說,萬物互聯還是一個概念性的理念,即使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很多設備要共同聯網互動的情況,但比如抄表、車位管理之類的也僅僅需要微弱的流量,可以說還不至于一定要用上5G技術,早期已經有了廉價可靠的解決方案。
至于自動駕駛,與5G的關聯性也有待進一步商榷。要思考,設計一輛自動駕駛汽車是在汽車系統內部解決問題還是寄希望于外部的網絡?顯而易見。自動駕駛解放的司機的初衷是什么?這個也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超低延時的最大作用是什么?很難說得清楚。
極高的網速只是為了縮短時間,提高效率?
這不是技術的尷尬,而是世界萬物的發展邏輯,是消費的需求驅動,也是廠商獲益的欲望驅動,前者靠譜、擴散較快,后者則需要等待真的需求孕育。
所以,5G的命運只有兩種,第一,慢熱,激發了需求之后才能大干快上。第二,存在失敗可能性,歷史上失敗的技術也很多,例如當年的A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