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80kg"></li>
    <strike id="y80kg"></strike>
    <ul id="y80kg"></ul>
  • <strike id="y80kg"><s id="y80kg"></s></strike>
    <strike id="y80kg"><s id="y80kg"></s></strike>
    百戰歸來,清大EMBA再啟程

    阿里研究院吳坤:DT時代的商業革命

    管理前沿 14
    吳坤

    吳坤 阿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阿里商業評論》執行主編


    邀請老師:13439064501 陳助理
    主講課程:互聯網+:中國經濟新引擎

     

    從IT到DT——我們處于歷史的轉折點

    先從兩張世界地圖說起。這里有兩張世界地圖,你更習慣看哪一張?

     

     

     

    第一張地圖是橫板的世界地圖,在這張地圖上,每個國家都喜歡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我們中國更喜歡把自己放在中心,所以我們把自己叫做“中國”。有13億人或者14億人每天都在觀看這張世界地圖,時間久了就習以為常,認為這就是他們認為的世界。然而,世界真的就是這樣的嗎?我們再看另外一張地圖。

    第二張是豎版的世界地圖。它主要出現在2013年,那么,問題來了,我想請問大家:美國到底是在中國的東方,還是西方,還是北方呢?

    很多人認為美國在中國的東方,或者西方。因為我們是沿著平行于赤道的方向到達美國的。但是,實際上真的你坐飛機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多時候我們是從北極飛過去的,因為這樣航程更短。所以,準確的說,其實美國應該在中國的北方。這可能會顛覆很多人的常識。

    這兩張世界地圖告訴我們什么呢?告訴我們:對世界的思考和認識應該換個位置來考慮,而不能基于原有的、固有的、傳統的思維來認識這個世界。互聯網帶給我們的就是站在一個新的角度,或者站在未來的角度上考慮我們今天的工作、生活、學習該如何改良,如何變得更好。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張互聯網的世界地圖,這是2015年6月牛津大學的互聯網實驗室所制作的這么一張世界地圖,非常有特色。通過這張地圖來宣告互聯網的人口和它的滲透率。大家從這張圖中其實可以看到,好像跟我們的地圖類似,但又跟我們的地圖不同。因為在互聯網的世界中,人口是最重要的,所以它以46萬網民代表一個小的六方格來計算,我們發現,中國的面積空前的大,俄羅斯似乎消失了。印度的面積也不小,但是印度好像比中國顏色更淺一些。實際上顏色的深淺代表滲透率的高低,越紅的地方顏色越深,越淺的地方滲透率越低。這張地圖正在告訴我們,我們所正在進入的這個互聯網世界它是另有它獨特的一面,它是按照互聯網的滲透率還有人口來進行區別和劃分的,來定義的。那么,這個世界也正在被重新定義。

     

     

    看完了地圖,我們來看看現實。這幾年感覺天變了,起臺風了,很多人都在找風口,“風口”這個詞也進入了克強總理的話語體系。很多人都希望成為風口上的豬,這個風是刮一陣就停?還是越刮越強,越刮越猛呢?我們來看兩個現象,一個現象是2013年誕生的余額寶,徹底點燃了互聯網金融,今天它已經達到6000多億的募資規模,累計用戶2.4億,是全球第四大貨幣基金。

    另外一個現象就是WhatsApp,Facebook 190億美金收購了這家公司,然而這家公司只有55個人。為什么這樣一家小公司值190億美金呢?大家可以假設,騰訊沒有了微信他還剩下什么,答案不言自明。

    這些新現象說明,新的網商,新的人類,追求更加數據化,更加移動化,更加社交化,他們追求更多的組織創新,希望更爽,更酷。所有這一切,阿里是怎么認識的呢?阿里認為這一切都是從IT到DT的變化,IT強調控制,DT強調激活;IT看中機械,DT表現生態;IT相對簡單,DT更為復雜;IT強調集中、封閉,DT強調分布、開放。這是技術變革帶來的商業模式和思維方式的重大變化。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可能都要跟上這個DT時代的變化。

     

     

    今天的我們正處于歷史的轉折點,中國正處于從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加速演變的百年一遇的轉折點,其中很多變化都是根本性、長期性的,所以我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有全新的思考和認識。那么,這個時代的真問題是什么呢?這個時代的真問題是,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每一個組織,或者每一個國家和政府,如何在這種DT時代生存與發展,也就是商業模式和社會發展的一個數字化轉型的問題。馬云曾經說過,(以控制為出發點的)IT時代正在走向(以激活生產力為目的的)DT時代。

    人類經過幾次重大的轉折,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突破了自己的體能,誕生了一種新的組織方式叫“工廠”,“工廠”解決一個問題叫“生產”。第二次是能源革命,電的發現與使用,石油的發現與使用,以及鐵路的普及,人類突破了自己的活動疆域,誕生了一種新的組織方式叫“公司”,“公司”來解決一個問題叫“貿易”。第三次是IT革命,實際上是商業智能,誕生了新的產業鏈。我們正在經歷的是第四次DT革命,是要解放人的腦力,那就是智慧互聯,會帶來生產力的極大釋放。

    人類正在發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分布計算為基礎,以包交換作為網絡,以比特數據作為資源,以強人工智能作為動力。那么,這次革命應該來說是系統性的,是前所未有的。互聯網的技術,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互聯網的創新思想,這三位一體密不可分。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在今天看來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的創造,以整個商業模式的數字化轉型為基礎。當然,它更是以創新的思想為基礎,創新的思想借助互聯網這種技術工具手段,在深入的改變著今天的社會,今天的經濟,今天的商業,今天的企業不管你愿意還是不愿意,今天的個人不管你是否喜歡,你都要接受這種巨大的變化。

     

     

    這種商業模式數字化轉型的背后,核心的話題就是站在后天重新構想,不能再用過去的模式,過去的思想看未來。所以,要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平臺創造新的實體經濟。

    互聯網的本質

    先講一點關于互聯網本質的理解。互聯網本質的理解分四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Internet,它實際上是個硬件基礎,主要解決連接的問題。第一代的連接主要是像華為、思科這些企業來提供這種服務器。1.0版主要是PC,2.0版主要是移動互聯網(比如蘋果、小米)。3.0版應該是物聯網來實現這個連接。第二個層面是Web,Web的1.0版是門戶,2.0版是搜索,3.0版應該是社交。第二個層面是云計算,云計算要解決一個移動+云計算的IT服務的在線化的問題。第四個層面是是大數據,大數據是更高層次的,大數據和云計算最終表現應該是人工智能。

     

     

    互聯網的第一步應該是解決連接問題,首先要連接進來。第二步要實現在線,讓所有的人,所有的物都在線,第三步,更為重要的就是要實現互動。這里,我想著重講講云計算,因為IT講的是信息技術,DT強調的是數據技術,數據技術目前又跟云計算密不可分,所以,我就重點講一下云計算。

     

     

    云計算是怎么來的呢?如果大家不好理解,可以用電的發現與使用的過程來進行類比。它像電一樣,終將要成為一項公共的事業。1893年愛迪生發明電之后,在曼哈頓地區實現了電的商業化傳輸。有一個投資人J.P摩根非常喜歡這種新鮮的東西,同時他也有錢,于是他在新澤西的住宅,就是全世界最早使用電的民用住宅,他首先使用上了電,于是解決了不再用蠟燭的歷程。1905年,在尼亞加拉大瀑布周圍建了中央工廠,紐約和尼亞加拉之間又建立了高壓的傳輸網絡,最終電就普及了。

    剛剛發現電的時候最好賣的東西是發電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后,人們就發現,工廠買了發電機,農場買了發電機,家庭買了發電機,用電的成本還是很高,能不能集中發電,統一配電呢?通過電網,用多少電拉根線就OK了,用多少電交多少錢,不用電不交錢,這樣行不行呢?這就是電網概念的出現。電網的出現,讓電的使用的門檻越來越低,電變成一種公共事業。今天我們要談的云計算或者DT,實際上也是這樣來的,本質上就是以后你只要想用計算服務就OK了,不需要再買服務器,或者租用服務器了。

    DT與IT的不同

    第一,傳統的IT企業在IT的投入屬于固定資產。云計算作為一種公共服務來說,它是一個可控的運營費用,這個費用對于整個資產結構、財務狀況的優化產生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大部分的IT設備作為自營的時候是為了保證最大值的使用,這樣就會有巨大的浪費,其實大部分企業的平均使用效率也不足30%。那么,使用云計算的時候是按照電費的方式每個月結算,實際用了多少計算量,根據賬單來付費,這樣基本上就不會有什么浪費。

    第三,傳統的IT方式擴容周期長、門檻高、投資大,技術門檻越往上越高,大部分企業做到一定程度,投了IT就投不了其他方面,但是用云計算就可以繼續投其他方面,這樣效率會非常的高,投資的門檻和創業的成本也會越來越低。

    這里講一個跟阿里有關的小故事。最早,馬云于1999年帶著18羅漢,大家一共籌了50萬元開始做電子商務。當時每個人每個月只有500塊錢生活費,而且是在馬云的家里面辦公,就是為了省錢,省下來的錢主要是租用服務器,租用帶寬。幾個月下來一算,只服務了8萬用戶,這50萬元就已經沒有了,于是必須得融資,如果融不到資,創業就要失敗了。

    今天的創業者是怎么創業的呢?有一款產品叫臉萌,實際上就是在這種社交時代,每個人都需要一個頭像,但是如果只是放一張本人的照片覺得沒意思,希望有自己的臉部特征,又同時比較Q版或者卡通版。這款產品非常受歡迎,很快下載量過千萬,服務器崩潰了。可是因為沒有盈利模式,服務不了這么多用戶,怎么辦呢?他現在遷移到阿里云上,每個月只需要73元錢就可以享受計算服務了,不需要再去購買租用服務器這樣的一個費用。創業門檻大大降低,創業的成功率也大大提高。

     

     

    互聯網:從工具、渠道到基礎設施,到新實體經濟

    我們對互聯網的認識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最初認為它是一個工具,然后認為它是一個渠道,然后認為它是一個基礎設施,到現在我們認為它是一個新的實體經濟。

    互聯網剛剛進入中國,最初受歡迎的就是BBS、電子郵箱等服務,人們把互聯網當成一個工具。隨后B(企業)就在思考,如果企業也連接到網上,就可以把互聯網當成獲取用戶的渠道。今天的企業網站、百度推廣、微信公眾號都是作為獲取用戶的一種渠道。

    2009年,又出現一個新的概念,把互聯網當成基礎設施。這里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就是年輕的一代成長起來了,今天年輕人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他們基本上只問一句話,你這兒有WIFI嗎?密碼是多少?如果你的回答是:對不起,這里沒有WIFI,更沒有密碼。他就會問,互聯網不是陽光、空氣和水一樣嗎?應該打開水龍頭就得有,這里怎么能沒有呢?如果這里沒有,我們就不在這兒消費了,我們就要換地方了。另外一個原因是由于摩爾定律不斷發揮作用,計算成本越來越低,計算變成一種非常便宜可以獲取的一種資源。這個時候,所有的B(企業)就得考慮問題:如果不把互聯網當成基礎設施,也許我的生意就沒法可做了,所以基礎設施的概念越來越普及和流行,直到今天發展為新的實體經濟。

    為什么說互聯網已經變成了一個新的實體經濟呢?變成一個經濟體的概念呢?因為互聯網現在已經廣泛滲透了,現在大概6.7億網民,這個數字是美國人口的2倍。我們的網購人群達到4.1億,遠遠超過英法德意四國的人口總和。去年中國的網購金額也達到3.8萬億,有這么多人,有這么多人愿意花錢來買東西,還有這么多成交金額,顯然就是一個經濟體的概念了。現網購和不網購差別很大,如果所有的網民認為互聯網上的東西都應該是免費的,它不應該成為一個經濟體,它就應該成為一個公益組織,或者非盈利機構,今天這么多人已經開始付費了,所以,理所當然,互聯網就是一個經濟體。

    內需的力量:從雙11看中國消費新趨勢

    再來看一看今天中國經濟的情況,很多人說中國經濟在下行空間,進入“新常態”。好像所有的生意都不好做了,大家都面臨非常大的壓力。與此同時,我們卻看到另外一幅景象,就是內需的力量。雖然外貿出現了負增長,但是內需的力量好像從未有像現在這樣強大,我們從“雙11”看看消費的一個新的趨勢。去年“雙11”912億元的成交金額,創造了新的歷史記錄,無線占比達到驚人的68.7%,也就是今天在網上消費的10元錢里,大概有7元都是通過手機端來支付的,而不再是通過PC端,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變化,電子商務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

     

     

    “雙11”這一天有3000萬中國人購買一些進口的品牌,這個數字大概相當于2014年中國出境人口總數的1/4,非常驚人。同樣我們還發現,總共產生物流訂單4.67億,其中有1.2億訂單使用電子面單,電子面單的價值在于全程可追溯。同樣我們還做了一個跟中國和美國“雙11”的有趣對比,天貓的“雙11”是912億元,美國2015年感恩季+網購季一共5天,主要指他們的感恩節+黑色星期五,感恩節周末+網絡星期五,五天的總額703億。中國的內需要比美國的內需更加強大,更加有爆發力。

    淘寶村:一個被互聯網改變的村莊

    看完了需求端之后,我們再來看看供給側。我這里想講講淘寶村,淘寶村是一個被互聯網改變的村莊,2010年阿里研究院做研究的時候發現江蘇省徐州市往東100公里有一個叫沙集的地方,從數據平臺上看這里交易很活躍,但是地圖上看,這里明顯就是一個農村,它不是一個城市。我們就很好奇,這里到底發生什么?于是我們就來到了這里進行調查和研究。結果讓我們大吃一驚。

     

     

    沙集是一片鹽堿地,這里別說工業,連農業種莊稼都很難生長。這里的業態,據當地人介紹就是收廢舊物品。2007年,一個孫寒的年輕人辭職回家鄉創業。他當時去了上海,發現宜家的家具賣的很好,他覺得家具這個東西沒有什么難度,我也能干,于是回鄉找了兩個兄弟一塊兒創業。經過簡單的嘗試和幾個月的挫敗之后,終于找到了感覺,逐漸開始賺錢了,沙集的第一個淘寶店就這樣誕生了。

    電子商務在農村的發展相比城市的發展走了完全兩條不同的路,在城市主要是依托供應鏈做起來的,而中國的農村還停留在費孝通先生所寫的《鄉土中國》熟人社會,就是你家養豬賺錢了,我家也得養豬,你家養淘寶賺錢了,我家也得養淘寶,而孫寒也比較開明,一帶二,二帶三,從一個淘寶店開始,截止到去年,這里開了4000多個淘寶店,400多個家具廠,20多家物流收貨站,華東地區排名第一的物流收貨點并不是在上海,而是在沙集,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而且農民們還自發形成了聚集效應,這里的淘寶店都賣家具,不賣蘋果,也不賣香蕉。

    2015年睢寧縣家具網銷金額達到驚人的75億元,這是我們發現的第一個淘寶村。大家都知道這些人通過阿里都賺錢了,他們雖然通過阿里的平臺賺錢了,但是從來沒有見過阿里的人。當阿里研究院的同學出現在沙集這個地方的時候,他們聽說了之后很激動,想給我們錢,我們說不能要,要錢就受賄了,他們說可以給我們家具,我們說家具也不要了,說那怎么感謝呢?他們說村里修了路,就以阿里的名字命名,于是就出現了許許多多有意思的路名:阿里路、天貓路、淘寶路。

    淘寶村的現象有趣在哪兒?它就是普普通通的農民,沒有那么多知識和文化,就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平臺,一個互聯網就創造了世界級的新經濟的奇跡,這是非常非常有價值的一個地方。同樣,根據阿里研究院的淘寶村的報告顯示,從一個淘寶村開始,截止到2015年,現在全國已經出現了爆發式增長,達到780個淘寶村,由于淘寶村的聚集還產生了淘寶鎮,去年出現了71個淘寶鎮。應該說互聯網+農村出現了一個星火燎原的態勢。很多出去打工的人又回到本土、本鄉來工作了,甚至很多外地人跑回來這兒打工,出現了規模和協同效應。

     

     

    供給側改革——消費驅動供給改革

    “供給側改革”這個詞比較熱,我從電子商務的角度談一談。它實際上是一種消費驅動了供給改革。我們來先看一看零售端的情況。

    先看互聯網+零售。這是一個茶商,叫藝福堂,他是一個做茶的人。以前是賣茶的人不喝茶,喝茶的人不賣茶,茶葉從生產到銷售到客戶手中,中間大約經歷5個利益鏈,由于經歷的利益鏈非常多,所以層層加價,流通成本非常高。但是,藝福堂依托了淘寶的模式,通過淘寶的平臺賣給客戶,以前四兩西湖龍井明前茶賣699,明后茶賣499,藝福堂通過縮短中間渠道和環節,同樣的茶現在賣的價格是199,還有99,給消費者帶來巨大的讓利空間。互聯網+零售的本質應該是數據化,通過數據進一步的洞察消費者,誰更了解消費者,誰才能夠做好零售業,這應該是零售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實體商業不會消亡

    今天,很多人說電商好像沖擊了實體零售業。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的實體零售業它其實并不是真的零售業,因為它更多的盈利模式不是來自于對消費者的洞察和了解,而是來自于出租它的商業地產。我先把房子租下來,裝修完了進行招商,并不在乎來的這些消費者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是老人還是小孩,喜歡什么樣的商品,我只在乎我能不能收到場租。這種方式就能解釋為什么我們原來買東西幾十塊錢出廠到消費者手中變成幾百塊錢,甚至上千塊錢。

    實體商業會不會消亡呢?很多實體商業活的還不錯。比如說像宜家,像迪卡儂,這些實體零售行業是真正的零售業,它非常在乎、關注消費端的數據,它更多是自有商品的售賣,所以不會受到電商那么大的沖擊和影響。因為它是真正的零售行業。

    互聯網+實體零售業的核心應該是實現“人”、“貨”、“場”的在線化或者數據化,“人”要可識別、可到達、可交互,“貨”要單憑可見,庫存可見,“場”要線上線下互動。去年,阿里尋求與蘇寧的合作,其實就是在探索如何實現O2O。

     

     

    生產柔性是為了實現供應鏈協同

    從最初的“捆包制”到現在的“單件流”,原來我們參觀一個服裝廠,一批貨就是一萬件,或者幾千件,都是一模一樣的,現在則不一樣了,如果你參觀青島紅領,你就會發現它流水線上的衣服每一件都是不一樣的。

    同樣,快反生產,還有出現小型染缸,小型裁減、數碼印花,這些都是在讓生產從大生產走向柔性化生產。那么,生產的柔性的目的是什么呢?生產的柔性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供應鏈的協同,來解決缺貨和庫存的兩大困難。中國的服裝行業最大的問題可能就兩個字“庫存”,服裝行業的朋友跟我講,如果今天中國所有的服裝流水線全部停 工,停止生產,中國人三年之內也不缺新衣服穿,這就是庫存的嚴重性。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要靠柔性化供應鏈的生產才能解決。

     

     

    IT時代的供應鏈協同:以Zara為例

    這里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我們把一個傳統的服裝行業跟Zara比一比,傳統的服裝行業一年能夠生產一千個品種,Zara一年大概12000個品種,傳統企業上新產品的周期大概60到90天,Zara的上新周期基本上10-15天。所以,它生產的批次都是小批量,布局了這么多新品,通過這些新的品種和款式來測試市場對它產品設計的反映,如果大家反映的好,OK,那我就馬上加快生產,如果反映不好,馬上就停止生產。所以,它通過這種方式盡量的減少庫存。比如傳統企業的售謦率可能60%,Zara的售謦率85%,Zara目前的售前利潤高達24%,其實這個要高于LV。供應鏈決定成敗。

     

     

    多品種、小批量進行測試市場,如果暢銷就快速生產,翻單補貨,如果滯銷就馬上停止生產。中間的過程都是數據化來體現,工業品用傳感器實現需求的數據化,從而減少庫存,或者訂單式生產,正是因為在這個基礎之上,才會真正的解決我們面前供給端供過于求,或者個性化不夠,然后又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的問題。人們不再希望千篇一律,而是希望個性化的商品,需要更多豐富的品種才能夠滿足這種需求。

    “淘工廠”:開放的供應鏈平臺

    目前淘寶也還出現了一種新的模式叫做淘工廠,淘工廠實際上相當于把工廠的流水線像電影院的檔期一樣,如果有市場需求,可以訂購生產線的檔期,比如訂星期二幾條生產線,工廠完全實現按需的生產,淘工廠的利潤就會越來越大,它不再是生產了一大堆東西之后人家都不給錢,都是賒帳,因為賣不了貨,所以只能賒賬。現在拿到錢再去生產,這對工廠的積極性有很大的提高。

     

     

    電子商務對傳統企業帶來的系統性變化有哪些?就是生產模式要從大批量、低成本變為小批量、多品種、快速反應。銷售模式從工廠、分銷商到用戶變成工廠直接到用戶,庫存模式也從大量的庫存改為零庫存,廣告模式從狂轟亂炸,可能更需要我們精確制造口碑傳遞。管理模式從模擬化管理,改變為數字化管理,時代的主導者應該是消費者來主導,消費者為中心的時代已經來臨。在大工業時代,生產商是大權在握的,雖然說消費者是上帝,其實大家都知道上帝是不存在的。所以,真正的權力是掌握在生產商手中,而現在這個時代,真的是變成了消費者來主導的時代。因為產銷結構越來越失衡,交易也難以再擴張,這就導致我們現在企業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的交集越來越小,今天,我們必須要徹底改變這個局面。

     

     

    新的商業模式:C2B

    未來真正的電子商務發展的核心應該是C2B,而不是B2C。更多人可能比較了解B2C,其實是反過來的,應該是C2B。以前管理中經常提到的精益思想,可以看作是C2B模式的前身,C2B模式可能更為徹底一些。因為有了互聯網,沉淀了大量的消費端的數據,所以今天有了這些數據之后,可以按需定制,訂單生產,有訂單才生產,而不至于盲目性的擴大生產,生產一大堆市場根本不需要,也沒有人買單的產品。

    新的組織方式:大平臺+小前端(個人)

     

     

    在電商平臺上,傳統企業也在逐步的演進,由于覺悟的早晚不同,我們發現大概處于這樣三種階段。

    第一、他們認為想利用電商去庫存,處理存貨和尾貨。

    第二、一些廠商已經認識到電商應該不再是簡單的處理尾貨和存貨了,而應該是正常的渠道,或者常規的生意。所以,很多大品牌的新品首發也更多開始選擇在電子商務這種渠道,出現品牌化。

    第三,未來的模式就是更進一步的傳統企業的改造,是C2B大規模的到來。就是完全通過互聯網找到了市場之后,然后再進行生產,而且采用完全符合它的邏輯理念和思維方式。這對我們企業的組織方式也有巨大的要求,未來真正的組織方式不再是公司+雇員的模式,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組織方式,未來新的組織方式應該是平臺+個人,或者叫大平臺+小前端的模式。今天我們看到的非常多的企業都是這種模式,比如e代駕,發展的很快,幾年時間在全中國簽了十幾萬司機,e代駕跟這些司機之間難道是雇傭關系嗎?顯然不是,因為這些司機不需要上班打卡,也不需要集中式辦公,更不需要周末寫周報總結,他們只需要搶單和不搶單兩種方式表現自己來工作就OK了,所以這是一種新的組織方式。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

    答疑解惑:

    Q1:如何看待品質需求與當下以價格為采買決策的關系?阿里對于平臺上品質與品牌的思路是什么?

    吳坤:任何一件商品都有兩種屬性,一種是精神屬性,一種是物質屬性。物質屬性就是這件衣服比如它是棉的,還是化纖的?它是怎么做出來的?它是物質的存在。今天,因為中國是世界工廠,所以制造業非常厲害。這就直接導致我們所有的生產,你在淘寶上就會發現,一件商品哪怕比別人多賣一元錢,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有全網比價。同樣,如果一件商品是范冰冰同款,這就非常好賣了。所以,人們已經到了不僅要消費物質,還要消費品牌。

    淘寶上已經出現了非常多的淘品牌,它不在傳統的線下的媒體做廣告,只依托淘寶而生存。比如三只松鼠、小狗電器、韓都衣舍、科沃斯掃地機器人,都是依托淘寶這個平臺而建立起來的品牌。在過去的幾年里,淘寶上更多的商家開始注重自己的品牌建設了,它們愿意做品牌,這個比例上升了6%。大家有機會大家可以看看貝恩咨詢的報告,也歡迎大家去阿里研究院的官方網站下載一些相關報告。

    我們鼓勵這些品牌。比如說,在阿里上現在正在積極推一個叫“中國質造”的項目,也更多的呼喚一些小品牌,新國貨也會逐漸的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去年“雙11”在化妝品類消費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其實并不是寶潔的某一款產品,而是上海佳化的百雀羚,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說明新國貨也依然受到歡迎和關注,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Q2:工業企業如何利用互聯網+,或者更具體地說,利用阿里平臺進行轉型?

    吳坤:應該打通企業內部的ERP系統,想辦法跟外部的數據系統能夠對接,如果不能實現對接,就是一個封閉的內網,這不太可能實現真正的“互聯網+”,這是非常核心的一點。工業企業如何進行互聯網,核心的一點就是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簡單來說,就是你所有的環節能否把它進行數據化的描述。同樣,這種數據反過來得推動業務的發展,如果只沉淀了數據,數據躺在那里睡覺,不發揮任何作用,也沒有實現真正的“互聯網+”,“互聯網+”的核心和本質應該是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

    阿里巴巴最早是做B2B起家的,很多人認為,應該是先大B(企業)用上這種先進的模式,而不是小B(企業)。實際上,阿里反而是先讓小B(企業)用上了電子商務,今天發展到“互聯網+”的階段,大B也想做“互聯網+”了,也想做電子商務了。如果大家關注新聞,阿里也在嘗試跟鋼鐵、有色金屬行業合作,B2B現在有了新的含義和理解,是可能大B To 大B,而不再是簡單的小B To 小B,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也是企業在努力實現“互聯網+”過程中做出的有益嘗試。

    Q3:未來的這種大平臺+小前端(個人)的模式在什么行業更有可能出現?

    吳坤:大平臺+小前端(個人)的組織方式在很多行業都會出現。比如說剛才說的代駕行業,你可能覺得代駕是個很小的行業,其實所有的行業都可以這樣做。正因為平臺的存在,所以才帶來個人崛起的時代到來。這是一個個人崛起的時代,大家可能看看羅振宇羅老師的書,里面有很多解釋,其實這就說明一個問題,由于有了大平臺,人們的創業成本越來越低,發揮自我才能的機會越來越多。所以,人們不再依托于傳統的組織架構,擺脫了流水線的束縛,真正釋放自己。

    今天的阿里其實也在面臨著如何讓我們的組織更優化,如何來讓每一個員工都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發揮出自己的價值和作用。大家可以關注一下農村淘寶合伙人,它這種模式就是典型的大平臺+小前端,或者大平臺+個人的這種組織方式。

    以上內容來自華章微課堂,經吳坤老師審閱。

    客服微信

    返回
    頂部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三级|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机热re这里只有精品15|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久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免费香蕉|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国产精品2018|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酒店视频免费看|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三区麻豆|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你懂得| 国产无套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日韩|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高清无码视频| 2021日韩麻豆|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精品亚洲aⅴ在线影院| 国产精品无打码在线播放| 思思91精品国产综合在线|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66热|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mm1313亚洲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三上悠亚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线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精品38国产免费|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 狠狠热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清纯| 在线播放偷拍一区精品|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