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在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辦的“尋求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和對策”研討會暨《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9》新書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馮科表示,中國經濟在尋找增長持久動力的同時,要保證發展的穩定和安全。他提出中國經濟安全邊際的十個指標。
一是城市化率必須大于1%,43%的農村人口2018年只創造了7%的GDP,最好的脫貧方式不是扶貧而是城市化。二是總和生育率必須保持2.1,以維持人口紅利。三是在經濟低迷、失業率上升的情況下,CPI指數不能超過3.5%,國家外匯儲備不能少于3萬億元。四是赤字率不能超過4%,超過的話,貨幣投放太大也會引發豬通脹等問題。五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根據過去十年的研究,超過22%是過熱,低于14%是過冷,現在是5.5%,現在固定資產很大程度上靠地方去投資,但現在太冷了。六是GDP增長率保持6%,就業解決不好就會有很大的維穩成本。七是人民幣匯率貶值水準必須穩定在7以內,因為我們貨幣發行超量,次貸危機后我們發行的鈔票大概是美國的6倍,所以一定要堅守和嚴控外匯管制。八是信貸增長量不能低于8%。九是社會融資總量增長要超過9%,因為大部分企業都是短資長用,用一兩年的資金去新增長期資產,所以需要融資接力棒,如私募基金、信托等體外循環的融資,否則就會出現上市公司董事長因股權質押丟失控制權的問題。十是在房住不炒基調下,房地產投資增速要至少保持10%,2018年是17%,今年三季度已降到10.5%,安全邊際應該維系10%。
此前一天,央行在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稱,M2(廣義貨幣)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前三季度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這句話被部分機構解讀為“社融增速與名義GDP增速相匹配的要求可能在經濟下行期有所放松”。
馮科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同意這種看法,最近貨幣政策使用確實有所轉松,但放在全球降息潮下,我們跟進的幅度還算相對較小,因為我們要考慮到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預期等。從資管新規看,中國融資結構中有很多用短期資金支持長期資產的,需要大量的融資接力棒,資管新規如果限制了太多工具,企業容易出現一些融資困境。現在適當調整是可以預期的,可能未來還會有一些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