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陽明的學說,大致由三個方面的理論所構成:(1)心即理;(2)良知與致良知;(3)知行合一。這三個方面理論的相互聯系,構成了王陽明思想的有機整體。
“心即理”的觀點,是王陽明學說的基礎性理論,也是他全部思想所建立的基點。
它大致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本心”,這一本心實際上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本原或本質。我們之所以具有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不僅能夠視聽言動,而且能夠分辨善惡、能夠感知外物,能夠就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判斷、推理,根本原因即在于我們具有這樣一個“本心”,如果沒有這一“本心”,那么我們的全部生命活動就都是不可能的了。
他要強調的是,這一“本心”原來是包含著最高的“天理”或者天道的,“天理”不外乎人心,天道即是人道,所以“天理”就存在于人心,天道即是我們的“本心”。他說“心即理”,就是要我們都要明白這樣一點:我們的“本心”或者本質原本就是與天道相一致的。人之所以可能是高尚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心即理”的觀點,其實就是要我們能夠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本質原本與天一般高明,與地一般博厚,這樣我們才能夠光明正大,在天地間堂堂正正地做個人。“心即理”就是我們生活當中立足的基點,有了這個基點,我們的生活才不至于會迷失方向;有了這個基點,我們才能夠真實地把我們自己的本質表現在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
“心即理”的“心”,王陽明后來又將它稱為“良知”。“良知”既然是“良”的,當然就是“好的”,因為它實在就是我們從天道那里所獲得的“德性”。這個“良知”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并且它永遠都在,不會消失的。
生活當中之所以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好人”,之所以還有各種各樣的惡言惡行惡人惡事,不是因為那些人沒有“良知”,而是因為那些人不能“致良知”。
所以,王陽明強調,“良知”就是我們的“本心”,就是我們的“本性”,就是我們本來圓滿成就的“德性”,只有“良知”的表現與實現才是我們生命所應有的本來面貌。
所謂“致良知”,也就是要在充分意識到自己本有“良知”的前提之下,把“良知”充分地實現出來,通過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意識活動、語言表達、行為實踐,把“良知”貫徹到我們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
按著王陽明的觀點,我們之所以不一定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完善,不是因為事物本身有什么毛病,而是我們自己的心靈狀態有不端正。事物本身總是無所謂端正不端正的,如果我們以端正的心態去做事,那么事情就能夠做端正、做完善。心態端正的標準,就是符合我們自己本有的“良知”,“良知”就是我們自己的“定盤針”,是我們“自家的準則”。依著這個“自家的準則”去做事,就是“致良知”。
這樣我們也就可以知道,“致良知”實在不只是一種理論,而更是一種實踐,是與我們日常的生活實踐息息相關的。這種“致良知”的實踐活動,是把我們自己與外界的事物、人物、世界本身聯系在一起的根本環節與途徑。
“致良知”的實踐活動,要真正做到我們的意識活動、語言表達、行為實踐都是合乎“良知”本來面貌的,就必須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最早建立的觀點,也是他最后堅持的觀點,可以說是貫穿于他一生的根本思想之一。“知”的意思,既指“知識”,也指“良知”。在“知識”的意義上,他強調任何知識的獲得,作為一個過程,必然同時是一個“行”也即是實踐的過程,“知識”與“實踐”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分離的。在“良知”的意義上,他更強調“良知”必須由人的實踐活動來表達與體現,所以“致良知”的展開形式,就是“知行合一”。
大致了解了陽明心學的最基本觀念之后,我們才可以來談論他的思想的當代意義。
首先,“心即理”的實際意義,是要為我們的心靈確立一個可靠的依止之境,也即是《大學》所說的“止于至善”,天道、天理即是“至善”,即是我們生活意義的根本坐標與價值的原點。
我們今日的社會,物質資料可謂已經是極大地豐富,但物質的追求是不是就是我們人生的全部意義?物質欲望的滿足是不是就是我們人生的全部價值?如果不是,那么我們是不是還需要關照一下自己的心靈狀態?
如果這一點是需要的,那么毫無疑問,王陽明的觀點,包括他關于“良知”的學說,就會顯示出它獨特的價值。“心即理”既是一種理論預設,更是一種精神境界,我們全部的生活實踐,實際上都是出于我們自己關于生活意義的預設的。如果我們沒有一種精神境界的建立,那么我們的生活完全有可能是漂浮的,是隨著不斷變化的物質生活面貌而遷移流轉,沒有根基的。而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當然也并不是要反對物質資料的富裕,而是要為富裕的物質生活建立起“主宰”,建立起“脊梁骨”。要把豐富的物質世界與物質的生活納入到崇高精神的“主宰”之下,而不至于使真實的自我喪失在物質資料的豐富之中。
“知行合一”,不論在何種意義上,它都強調了人的精神世界與行為活動的一致性,這叫做“人格完善”。我們自己的生活世界,是“人格完善”意義上的人自己所開辟與創造出來的。“我的生活我做主”,也就是“我的世界我做主”,那么我們需要一種怎樣的生活與世界呢?
按著王陽明的觀點,這就取決于我們自己的心靈狀態。心靈光明磊落而嚴正崇高,世界就光明磊落而嚴正崇高;心靈若陰幽黑暗,生活就陰幽黑暗。我們的生活行為是在我們的心靈狀態主導之下的行為,而我們所享有的世界,就是我們行為的直接結果。在這一意義上,至少我個人以為,王陽明的觀點,仍然有指導我們今日之生活的實際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