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免費為王,在未來的經濟模式中,“不免費”會不會成為重頭戲呢?看看下面七種新興的商業模式,能不能刺激你的腦洞大開!
1 “眾人經濟”
(The economics of the multitude, by Nicolas Colin & Henri Verdier)
數字革命不僅僅關乎技術,所有的參與者都可被描述成“激進的革命者”,他們的工作直接作用于社會變革——從友誼到貿易。它的沖擊波正沖出電腦屏幕而席卷整個經濟。“眾人”的概念既強調“人群”,也強調組成它的“個人”。
2 “不免費”
(Not for free: creating new revenue models, by Saul Berman &Jerry Wind)
免費現象沖擊了很多產業,尤其是媒體。但如谷歌、亞馬遜和蘋果這樣的公司卻成功重新設計了各自的商業模式。究竟是誰在為“免費內容”埋單?而未來企業的收入模式到底該如何設計?
3 “意向經濟”
(Intention economy: from the fringes to mainstream? By Doc Searls)
顧客關系管理正在興起。雖然過去10年里,營銷行為努力哄騙和收集消費者的個人數據,來預測其購買意向,但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創新性的關系管理方式開始出現。消費者能重拾自由嗎?
4 “方案經濟”
(Goodbye services, goodbye goods: welcome to the solutions economy,by Michèle Debonneuil)
現在,企業可以實時搜集到關于每一位消費者需求的多樣信息。這使得它們有能力提供這樣一種創新——不是商品也不是服務,而是介于兩者之間,我們姑且稱之為“解決方案”。圍繞這些方案,我們見證了全新商業模式或者更為概括地說——“方案經濟”的誕生。
5 “功能經濟”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functional economy fit square pegs inround holes? ByYoann Sidoli)
經濟學家和企業對生態危機的關注度正在提高。人們嘗試各種辦法減輕生產和消費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其中,“功能經濟”戲劇性地改變了價值評估、所有權和時間性的概念。企業戰略不再緊盯如何賣出更多產品,而是如何“合并”更多的消費者。傳統商業模式讓企業縮減產品生命周期來增加利潤;但“功能經濟”強調努力將物品效用發揮最大化,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可持續性設計”。
6 “循環經濟”
(The circular economy, front-stage soon? By Yves Legrain)
產業領域,循環經濟正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一些企業從中看到了新市場,另一些看到了新技術,還有一些用這一理念來指導自我變革。公司形象只是一部分,產業終于對循環經濟認真起來,挑戰在于如何真正將觀念變成現實。
7 “社交經濟”
(Is social innovation the future of the economy? By ParisTech ReviewEditors)
長久以來,盈利與非盈利的區別似乎不言自明。除了一些所謂“社會創業企業”,本質上,前者就是以賺錢、后者就是以幫助他人為目的。然而,這樣的區分在過去10年間趨于弱化。“社交創業”的出現可能預示著未來經濟的某些特點。開源系統和免費經濟證明企業可以利用“無涉金錢的交易”來盈利!Facebook揭示的正是社交活動的經濟價值。社會創業與商業創業的區別在今天將更加精確地體現在結果和產出上。但如果建立社交紐帶變成新經濟的核心,又會發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