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書,名叫《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據說書名擬叫《卓越與孤獨》,華為輪值CEO徐直軍認為這個書名太虛,“華為哪里夠得上卓越,能不垮掉就不錯了”,于是才有了后來的書名。華為人的謙遜與坦蕩,讓人感佩。
說到華為,很容易聯想到海爾,不是二者相似,而是二者相異。
今天的海爾和華為
海爾也是中國優秀的企業。2011年,海爾集團實現營收1509億元,利稅122億元,凈利75.2億元,“中國家電老大”地位暫時無人撼動。這一年,華為實現營收2039億元,營業利潤185.82億元,凈利潤116.47億元。
2002年,中國 營銷 界曾經熱烈討論過中國企業到底“應該高調如海爾,還是低調如華為”,當時的爭論并未形成最后統一的結論。但是今天,人們應該有了答案。
資料顯示,2002年,海爾集團實現營收720億元,而當年華為是221億元,二者相差500億元之巨。有意思的是,2011年二者同樣相差500億元,但是,位次已經顛倒過來。
然而,華為真正為人稱道的,并非其營業收入有多高,而是其透明的管理方式。雖然非 上市 公司,華為定期發布業績報告。在中國,這樣的企業僅此一家。
而海爾要不透明的多。比如,海爾宣稱“全球白電第一品牌”,但其白電業務(青島海爾,600690)2012年營業收入只有715億元,凈利潤約28.6億元,兩項指標均不及格力電器(2011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收835億元,凈利潤52億元)。
張瑞敏和任正非,兩個類型的企業家 將海爾和華為相比是有趣的,將張瑞敏和任正非對比也是有趣的。
張瑞敏擅長理論建構,從“激活休克魚”到“斜坡理論”,從“日清日結”到“人單合一”,張瑞敏始終站在中國 企業管理 的最前沿。
而理論顯然不是任正非的長項。止于目前,人們尚未看到任正非有什么像樣的理論出籠,也沒聽過華為有什么經驗錄入哈佛商學院教材。
如果說任正非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說法,我估計99%的人會想起那篇近乎危言聳聽的《華為的冬天》。
“華為沒有成功,只有成長”,任正非的話讓人想起比爾.蓋茨“微軟離倒閉永遠只有18個月”。
任正非甚至不是CCTV年度經濟人物,雖然在大多數人看來沒有人比他更有資格獲得這一榮譽。
任正非經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話是“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無所不能”,這就不難理解他為什么總是躲著媒體。他還說過一句話:我沒什么本事,所以把CEO的位置讓給大家來坐(華為獨創了CEO輪值制度)。張瑞敏則相反,在海爾,張瑞敏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海爾政教合一的領袖,高大得猶如一尊神。
人們曾這樣問:離開了張瑞敏的海爾能走多遠?而人們無需這樣問華為。
在人們看來,任正非早就解決了交接班的問題,CEO“輪值”制度確保接班人不再成為華為的隱憂。張瑞敏和任正非分屬兩個類型的企業家。張瑞敏更愿意向公眾傳遞海爾的正能量,而任正非則警醒華為人要看到危機。不同的視角,折射出企業領導人價值觀的差異。很難想象《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如果換成《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海爾》,會是什么樣子。
在家電圈子里,人們一直認為海爾的業績有很大水分。曾經有人公開質疑海爾自詡“全球白電第一”的依據是什么,海爾并未給予回應。但是,從來沒有人質疑華為的業績有水分。
中國更需要張瑞敏還是任正非?
企業家最可貴的品質是什么?換言之,企業家最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品質?
人們習慣性地將企業經營者統稱為“企業家”,實際上這些人更大的比例是商人、生意人而非企業家。須知,并非所有的企業經營者都可以稱為“企業家”。“企業家”是有標準的,那就是遠見性、戰略性、規劃性,他給企業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營業收入及品牌價值,還有觀念、文化與制度。我們常說要做“百年企業”,事實上,大多數企業永遠也不可能成為百年企業,因為這些企業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現代企業機制做支撐,也未建立核心技術競爭力做保障。而這一切,和有一個什么樣的老板息息相關。
真正的企業家,不是看他給企業的今天帶來了什么,而是看他為企業的明天準備了什么。我們看到的是,與國際企業相比,華為已經具備了國際企業基因,那就是日漸強大的技術開發能力及全球品牌影響力;與華為相比,海爾技術與品牌都要遜色得多。
任正非對華為的最大貢獻,莫過于他為華為建立了一個制度,這個制度確保華為在未來若干年內運行在正常的軌道上。而張瑞敏更像一尊高大的神,彌漫著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時至今日,海爾依然未建立基于品牌與研發基礎之上的全球競爭力,這個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海爾國際化多年卻始終難有大的突破。張瑞敏為海爾描繪了一個漂亮的藍圖,卻沒有為海爾找到奔向藍圖的通道。